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女配不干了[快穿](242)

作者: 桃子味的棉花糖 阅读记录

“嗯,好。”苏秋荷低着头,应完又没了话。

车厢里一时安静下来,宋知淮余光看到身侧的人捏紧了手,语气放轻像是安抚,“今天上午我让人送去的补汤喝了吗?”

闲谈似的问话,苏秋荷看起来没那么紧张了,“嗯,早上喝的,回去我要谢谢王婶,多亏了她熬的汤,我已经好很多了。”

“是妈吩咐熬的,”宋知淮有意缓和一下她和周美玲之间的关系,顿了下又补充,“汤是我送来的,你只想谢王婶吗?”

苏秋荷听出了他话里的玩笑之意,有些意外又惊讶,忍不住转头看了他一眼,这一看才发现宋知淮一直侧头看着她,见她抬头看过来又对她笑了下。

宋知淮态度自然的差点让苏秋荷产生了一种他们从未分开的错觉,可她知道那只是错觉,他说周美玲吩咐王婶给她熬补汤她信,但要说周美玲是不是已经接纳了她,她觉得不可能。

“都要谢的,这几天也麻烦你了。”苏秋荷顺着他的话说,犹豫了下又问,“那你想要什么谢礼?”

她问的很小心,但看起来比刚才放松不少,宋知淮又笑了下,他说:“我们是夫妻,不用言谢,妈那边也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回去你跟她打个招呼就好了,也不用特意准备什么谢礼。”

苏秋荷在内心默念了下‘夫妻’二字,突然弯了弯眼睛对宋知淮笑了,她长相属于明艳系,笑起来特别好看,听声音也是愉悦的,“嗯,我知道了。”

宋知淮看着她的笑脸,良久才偏过头,搭在膝盖上的长指不自觉的点了两下,他换了个话题,说起了关于宋成霖的事。

“他们两人没有越界的交往,但成霖确实做错了事,我让他去参加封闭训练了,依他的性格,这应该比任何惩罚都难以接受。”

苏秋荷刚来时在宋家住了大半年,多少也了解些宋成霖的性格,知道宋知淮这样做不是敷衍她。

这样她已经挺满意了,宋成霖到底姓宋,如果她执意要宋知淮严惩他也不现实。

而且有一点宋知淮说错了,对宋成霖来说,最难受的应该是他和叶文婷的事瞒不住了,依宋大嫂的性格,当初不愿接受她,以后必定也不会轻易接受叶文婷,那两人之间没了她掺和必然没有梦里那么顺利就能在一起,这才是让他最难受的事。

“其实,他也没做错什么,这样对他是不是太过了?”苏秋荷心里当然不是这样想,但当着宋知淮的面她得装一装。

宋知淮不知她内心的真实想法,闻言只觉得苏秋荷性情太柔软,“他对你不够尊重,这就是错,如果这次他还不能改,我会再想别的办法。”

苏秋荷其实挺想知道他现在能为她做到哪一步,因此又试探着问了一句,“可是,大嫂会生气的吧?”

“不用担心,大嫂那里我去说,”宋知淮说完像是想起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大嫂如果因为这件事去找你,你让她来找我就好,不要一味忍让。”

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他已经看到了苏秋荷现在在宋家的处境,他让宋大嫂去找他就表示他是愿意在宋家人面前维护她的。

苏秋荷心跳按捺不住的快了两分,她告诉自己冷静,宋知淮现在应该只是出于责任才会这么说,她要的不止这些,她要他以后无条件支持维护她,哪怕是在宋家人面前,现在还远远不够。

车子驶进大院,苏秋荷跟宋知淮一起下了车,宋知淮要跟警卫员交代事情,她先一步进了院。

恰好王婶端着东西从厨房出来,看到她先是一愣,随即居然冲她挤出了个笑,“小荷回来了,吃饭了吗?”

苏秋荷看着她,心想这应该是宋知淮的功劳,她也笑了下才回,“还没有,我跟,跟知淮一起回来的,他还在后面。”

“那我再去拿两副碗筷,”王婶对她态度好了很多,说完一抬头就瞧见宋知淮站在大门口,立马又招呼了一句,“你们快去洗洗手,饭做好了,马上就能吃。”

宋知淮略一点头,走到苏秋荷身边又道了一句,“走吧,先去跟爸妈打声招呼。”

“好,”苏秋荷不知他有没有听到她刚才的称呼,跟着他路过王婶时又停下单独道谢,“谢谢王婶这几天给我炖的补汤。”

王婶面对她还是有些不自然,两只手攥着围裙搓了下才笑着说,“不用谢不用谢,那是我应该做的。”

上次她回来找她要个红糖都极不耐烦,现在居然又成了她应该做的,苏秋荷但笑不语,跟上宋知淮进了客厅。

宋老爷子刚在里面就听到他们的声音了,等二人并肩进来,他不由欣慰笑笑,“小荷跟知淮你俩回来的正好,今儿老汪让人送了不少海货给我,我都让做了,小荷等会儿你多吃点。”

周美玲则看了眼儿子问,“一起回来的?”

宋知淮点头,“嗯,秋荷今天休息,正好一起回来。”

苏秋荷这时上前喊人,“爸,妈。”

苏大嫂不在客厅,院里这时又传来动静,是苏大哥下班回来了。

苏大嫂的声音紧随而起,原来两人竟是一起回来的。

“知淮,我有事要问你,”宋大嫂一进来就蹙着眉兴师问罪,“你为什么把成霖弄训练大营去了?”

宋大哥在一旁劝她,“行了,不是都说了这是为成霖好,部队上的事你少管。”

宋大嫂闻言立刻拔高了音量,“什么部队上的事,我怎么听人说知淮是因为她才把成霖弄走的?”

她指着苏秋荷语气极不好,一转头又质问宋知淮,“成霖可是你亲侄子,他小时候跟你最亲,你怎么能因为这样的人这么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