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女配不干了[快穿](315)

作者: 桃子味的棉花糖 阅读记录

有谢辰的保证,他决定等两天看看,要是公安处都治不了刘大业,那他哪怕豁出这条老命也要刘家付出代价。

江大嫂和江二嫂都不反对,还说要是用得上,她们也回家去叫上娘家兄弟一起来帮忙。

江甜甜感动于家人的维护,心里最后那点害怕也彻底烟消云散了,当着家里人和谢辰的面,她把自己的怀疑说了出来。

“你是怀疑有人给刘大业通风报信,透漏你的行踪吗?”谢辰第一时间应和了她的说法,站起身就道:“江叔,我能不能去大队部借一下电话,我觉得江同志的怀疑很有道,可以和公安处的人说一下,顺着查下去说不定就能查出一些躲在背后的人。”

江老头没犹豫,领着他就去了大队部,对闺女的事,他一点不含糊。

家里其他人都坐在江甜甜身边安慰她,大嫂和二嫂也都很同情小姑子受的这回无妄灾,家俩人甚至商量着要不要去摘点柚子叶来让江甜甜泡个澡,好好去去晦气。

至于江二哥,因为刚才得知这事太暴躁,一直嚷嚷着要带人去砸了刘家,被江二嫂撵回屋里去了。

许是因为证据确凿,也可能是新上任的领导想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刘家和刘大业身上。

距离事发刚过两天,上河村突然又来了两个戴大檐帽的公安,他们是来给江家说关于刘大业的判决的。

首先他当街耍流氓甚至想当街强掳妇女的罪名已定,按目前法律严判至少十年起步,但后续公安调查发现,这已经不是刘大业第一次犯流氓罪,早在两年前他就干过类似的事。

当时有个才十七岁的农家姑娘去镇上卖自家农产品,被刘大业等人撞见,打着革w会的名号把人带走,实际威逼利诱把人强*了,那姑娘当时害怕没敢声张,但事后情绪崩溃跳河自尽了,那姑娘家人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家姑娘为什么去了一趟镇上回来就跳河了。

公安通过这次审讯刘大业,还有他身边那几个小弟,查出来不少他们身上犯过的事,那农家姑娘只是其中一件,其他还有乱收保护费,强行抄家霸占他人财物等罪名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多项罪名经调查证据确凿,刘大业已确定被判处死刑,其他从犯跟着他也没少干坏事,几人身上刑罚最低的也是十五年起步。

而且这事还没完,刘大业出事,拔出萝卜带出泥,刘家现在也自身难保了。

公安同志今天亲自上门除了告知有关刘大业的处罚结果,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抓陈芳回公安处。

上回谢辰借大队部电话给公安处领导打了个电话,审讯人员审问刘大业时问了他相关问题,据刘大业交代,就是陈芳特意告诉他江甜甜那天要去镇上,他才有机会去堵她的。

江甜甜对此早有猜测,能知道她跟江春兰要去镇上的事,认识刘大业,还跟她有仇,这些条件累加下来能猜的人不多,陈芳完全符合。

今天来上河村的公安分了两波,两人来了江家告知情况,两人直接去陈家带走了陈芳。

短短一个月内,陈家两次有公安登门,第一回带走了陈会计父子,第二回又带走了陈芳,陈家还真是个‘风水宝地’。

看热闹的村民都在议论陈芳这是犯了什么事,陈会计媳妇在看到公安上门时都害怕了,等见到他们要带走陈芳时又哭天抹地的哭了起来。

公安告知家属嫌犯被逮捕的由,陈会计媳妇又惊又疑,陈芳看着她妈则冷笑一声,“你哭是因为疼我还是因为你再也不能惦记卖了我换我哥回来了?”

原来陈会计媳妇这段时间积极向上打点得知陈会计自己一人认下了大部分罪名,想保全儿子,她就想安排把陈芳嫁出去换一大笔彩礼好让儿子能多减刑几年。

陈芳因为出了先前那事,名声已经坏了,陈会计媳妇要的彩礼又多,哪有什么好人家愿意娶,说来说去不是四五十岁的老光棍就是二婚带娃想让她过去当后妈伺候一家老小的。

陈芳得知她妈的打算后不甘心跑去知青处想找方哲文娶她,却被毫不留情的拒绝,她走投无路之下却看到害她的江甜甜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嫉妒心一下子吞没了她,想让江甜甜也尝尝她受过的苦难,就找到刘大业给他透漏了江甜甜的行踪。

但没想到她命这么好,几次三番都让她躲了过去。

算计不到江甜甜陈芳人认命了,但她临走还要带走一个。

“公安同志,我要举报我们村方哲文知青对我耍流氓,这件事村里人都知道。”

陈芳眼底闪着疯狂的光,她这辈子已经完了,得罪过她的人也别想好过。

她拿江甜甜没办法,但方哲文又算什么,还敢嫌弃她,就跟她一起下地狱吧!

第138章 七零恩将仇报的村花女……

陈芳被抓走前,坑了方哲文一把,他被带走调查后,周亚萍傻眼了,这时候她又想起来求助江老头,带着知青所一帮人上门逼江老头去保方哲文出来。

但她也是病急乱投医,这时候想起来找江老头有什么用,方哲文和陈芳的事几乎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先前如果两人真的结婚了,过后大家顶多也就茶余饭后消遣两句,现在陈芳自己把这事捅出来了,甭管他当初是不是自愿的,现在人证物证齐全,治个流氓罪妥妥的。

当然,如果方哲文家里人得到消息找点门道帮他疏通疏通关系,再争取获得陈芳谅解,稍微减点刑还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些跟江老头也没什么关系,先前江甜甜和方哲文的事就够他恼火了,没落井下石都算江家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