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女配的平淡人生(169)

作者: 雪霁三月 阅读记录

至于她什么时候成为林清的好友了,程妤云挂起一抹笑,暗暗表示,就在刚刚。

竹坞修建的速度很快,原本与府中连接的位置被一道青石围墙围了起来,只余两扇大门的空隙。

之前所开的侧门则被改造成了大门,与外界直接相连,这样竹坞虽在林府之内却又独立于林府之外。

坞内墙外种植了一株株碧玉似的翠竹,远看绿云如盖,竹浪翻滚,近听竹涛阵阵,清风细语,还未进得屋内便先觉禅意空明,清幽雅致。

这翠竹原是生长在山间陡坡之处,杨氏姊妹(之前的山民)打猎时偶然发现的,这丛青竹山南与山北之间的一处斜坡上盎然生长,精神极了。

想到先前在林府所见的那丛矮竹,杨林连土挖掘了几根带回家中,待往林府送山货时一并赠予了管事。

这竹果然被林清相中了。

林主夫接到府君的书信后与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父女二人在深入交谈后,觉得按信上所言并无不可,女儿的身体注定她此生只能蜗居山村,也算被迫当隐士了。

自那时起,林清便暗自琢磨如何突出自己身上的咸鱼……啊不,君子之气。

然后她就发现了程妤云这个绝佳的参照物,有此对比,瞬间感觉格调都高了起来。

两人也算各取所需了。

赵子君一进石远村便发觉此地文风颇盛,连门前捡拾豆粒的三岁小童都哼背着《通文篇》,这着实让她惊奇。

在打听完林府所在后,侍从驾着马车疾驰而去,一路尘土飞扬。

林府之行让赵子君受益匪浅,所居之地非凡尘,所交之友非凡俗,每日晨起赏朝霞暖雾,闻鸟啭虫鸣,再在东方升起的第一抹紫光中练晨功,全身发汗后早膳也已备好。

膳后她再寻起身的好友坐而论道,俩人就人存在之意义,读书之意义,行走之意义进行深刻辩论。

赵子君出生世族,却一直想摒弃家族的束缚,深觉读书练武绝非卖与帝王文武艺,这些年她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直在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

当然,世族里的叛逆者绝非她一人,只是每个人反叛的方式不同,有人特立独行,奇装异服,有人犬马声色,流连勾栏,也有人假意同流,痛苦自省,却也可能泯灭自我。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超然醒悟者必然清醒而痛苦。

(注1:“竹有七德”出自《诗经》)

第150 章 女尊世界的病弱反派 21

中秋当日林府上上下下都挂上了喜庆的彩灯,大小厨房里的厨子更是从一大早就忙忙碌碌,为今夜的晚宴做准备。

村子里也是一片欢腾的景象,林主夫早早就派人将预备下的节礼送到了陈家,而林清也趁着天凉坐上马车带着夫郎和好友一起去县城赶集。

作为高门贵女,赵子君出入向来跟着一群仆从,哪怕是后来拒绝婚事去道门修行,她也是拜在了青门山最负盛名的玄清道人门下,身边尚有俩个道童随侍。

像这样熙攘喧闹的场面还是比较少见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才是高门士族的追求。

今日中秋,县城里不设宵禁,附近村里的农户们个个揣着夏收攒下来的钱财,肩上扛着幼儿,身后带着夫郎,一起汇集在这小城之中,被酷日晒黑的脸庞上满是笑意。

一时间,孩子的笑闹声、摊贩的吆喝声、还有大人们气急败坏的呼喊声充斥在整个街道。

“今日可真热闹!”几人坐在茶楼上感叹道。

这间茶楼是林家开的,三年前原主在县学求学时时常过来休憩。

“先歇歇脚,一会我们再去前街逛逛吧。”林清抿了一口热茶,窗外热闹的街景勾起了她几分兴致。

"不想这小城倒别有一番风情。”

正说话间,雅间的门被敲响了,一打开门,几位头戴方巾、衣着蓝衫的女娘在门外拱手行礼,口称要拜访赵修士。

从赵子君踏入清池县起,这座平静的小城下暗潮涌动,青州赵家连续三年出帝师,是这座城普通士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存在,如若能得到这位女君的赏识,她们日后便会平步升云。

赵子君皱了皱眉,她就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平日外出要么住在有姻亲的世族,要么便择一道观旅居。

这样想着她冷着脸淡淡的点了点头,神情间露出些许倨傲。

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她的眼的。

见得不到回应,几人也没有尴尬,其中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子笑眯眯的看向林清:“多年不见,林君安好?君前些日子所作之文在下亦拜读了,实乃开蒙之佳作。”

开蒙之佳作?

林清眯了眯眼睛,这话有趣,似此文只适合幼童所学。

还不待她说些什么,门外就传来一道嘲讽的声音:“开蒙之作?你们几位苦读多年怎么连篇给幼童开智的文稿也写不出。”

随着人群散开,身着赤色锦衣的程妤云如一团火般闯了进来,玉簪上的流苏在阳光下十分晃眼。

“林清,你今儿来城里怎么不和我说一声,要不是玉壶看见了你们的马车我还不知道哩。”说着她看向门口杵着的几人,“这人呀,果然是欺软怕硬,怎么逮着个病秧子可劲欺负呢?”

这话十分阴阳怪气,却又实在大快人心,赵子君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她暗暗打量着这位神采飞扬的女娘,心道林君所交之人果非凡俗之流。

好友战斗力爆表,林清收起了即将挥出的40米大刀,眼看着好友将几人奚落了一番,最后将她们气的再也维持不住脸上的笑意,怏怏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