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知府(74)
徐易哽咽道:“公子对我实在太好,不仅收留我,还授我课业……”
杨约揉了揉小孩的头,“你我有缘,更何况我还不收学生,只叫你抄个《论语》,可不算授业。”
他想了想补充道:“不过世事无常,万一你真成我的学生也说不定呢。”
但以眼下徐易的状况,只能先让他多看看典籍文章。
“来来,我先教你如何抄书,抄书可不是照搬了事,这抄书也是有技巧方法才能学到真东西,否则便是白费功夫……”
--------------------
虽然没有抄过《论语》,但是抄过《孝经》,那是一些不太美好的回忆。
小徐加油抄,年轻人就是活力满满!
世事无常,小徐后面不仅成了杨老师的学生,还……
以及,这时期的大家都很开心,如果能一直这样该多好啊。
第42章 乱我心者多生烦忧,弃我去者少作停留(四)
姚府之前为孩子们请过一个先生来授课,主要是为了几个大点的孩子授课,等到他们快束发时,这课也停了。
如今再把赵先生请过来,说得好听是结业测试,但消息灵通的都心里头门儿清,这哪是什么结业测试,分明是无涯书院分给姚府的名额只有1个,私自给谁都不妥当,干脆便设了这么一场比试。
先说这无涯书院,创于先祖朝间,因“尔生也有涯,尔知也无涯”而得名。
无涯书院非同于一般的学堂,乃是官办的最高学府,传授六艺,可谓是全面发展。必修的课程中夹杂着选修,根据主体的不同又伴有学科与经验类课程。教习的先生基本都是历朝的进士出身,甚至不定时还有明星教师。
有资格入学的学生或是世家子弟,或是和教习先生沾亲带故,寒门虽有但在少数。
这书院最特殊的一点还在于其能够跨越科举的正常流程,若按正常的考试流程来说,一人需先参加乡试、会试再到殿选层层选拔。但无涯学院打破了这种流程。
书院每届学子毕业时都需参加考核,这些学子考核最优秀的两名即可直接送入殿选,无需再经历前面的考试。
这便是诸多士族子弟挤破了头都想进无涯书院的原因。
听来仿佛青云直上就是垂手可得的事情。
姚家也是托了连襟的关系才得来这么一个能入书院的机会。
就连平素贪玩的姚景姚岑也在这几日收起了玩心,埋首于书卷之中。
恨不得能在比试到来前再多吸收一些知识。
翻过春来,正是开春时分,比试也随之到来。
赵先生设下的比试只分三项:礼、乐、书;三项总和最高者才能得到名额。
比试那日,连府上的下人也想来凑些热闹,更有甚者下注买卖。
这其中便是姚岑的呼声的最高。
这也实属正常,姚温虽也跟着赵先生,但平日里独来独往,既不去那些文人集会,也不会在外人面前多展露什么。
可恰恰是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儿子,最终拿下了名额。
那日的下人们都无心再做事,个个儿啧啧称奇,他们最为忽略的一位小公子,没成想在比试上出尽了风头。
也有人暗搓搓找到赵先生,左拐右拐打听姚温是不是使了什么下三滥的手段。
赵先生羽扇一挥,摸着美髯,鼻子间冷哼一声,“你亲眼去看比试了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怼的那人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白,憋了半晌,才恶狠狠道:“你个穷酸腐朽的老儒生!”
姚温对于比试的结果并没有特别大的反应,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被父亲叫去谈话更是亦然。
“温儿,倒是瞧不出来你那么有本事。”姚老爷的语气中既有欣慰,却隐隐有些不快。
不快是必然,姚温在比试中崭露头角,说明从前俨然是藏拙。
懂得藏拙,这孩子聪明却也有心机。
姚温不卑不亢答道:“父亲谬赞,是赵先生与父亲教得好。”
这话堵得姚老爷半天张不了口,他摆摆手,“明年春入学院,这些日子叫你母亲帮你打点着,别让外人瞧了寒酸,你自己也是,虽取得了名额,但必要戒骄戒躁,不能落下日常的功课。若到时实力不够,师傅们瞧不上把你撵回来,可是丢了姚家的脸。”
姚温默默听着,他先前还担心姚老爷是否会让他把这名额让给第二的姚岑,甚至为此准备了一套说辞。
没成想姚老爷把脸面看得比谁都重,谁去都一般。
姚温忽然觉得姚岑他们也有些可怜起来,并不像从前那样厌恶他们了,姚老爷或有时偏袒,但涉及到名声方面,他也能比谁都绝情。
正巧这时,下人来通传,说是苏小娘来了。
姚温挑了挑眉,苏小娘这时过来,恐是为儿子争名额了。
他瞥着姚老爷的神色,斟酌着开口,“那儿子先退下了,父亲早些休息。”
姚老爷点点头,似有倦态,“去吧。让她进来。”
姚温出门正与苏小娘打了照面。
只见这女人一身的脂粉气,特意挑了件桃红薄纱,似一朵娇艳鲜嫩的花朵,染上晨间的露珠,便更显得楚楚动人。
女人娇唇轻起,“温儿。”
姚温并不想与她再过多交流,只淡淡回复,“父亲让您进去。”
说罢连头也不回便走了。
初春的夜里泛着凉气,杨约已然和衣正要睡下,忽地想起落了东西。
他便急匆匆来到书房,书房却是灯火通明。
隐约可见里面的人挑灯夜读,发奋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