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鸳鸯佩(170)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赵诚:“回官家的话,我夫人与我琴瑟和鸣,至于其他的虚名,都不重要。”

他不屑和女人说话,尤其是没有权力,靠煽风点火的女人争长短,没有意义。

高皇后笑起来问:“是吗?那更应该见一见了。”

赵诚不说话,赵策就问:“怎么?皇后请不动你夫人?”

赵诚:“好叫官家知道,我夫人南下,去看家姐了。父母亡后,只剩我们姐弟,因为她去年出嫁后随姐夫去了扬州,第一次过年不在家,我夫人就想南下去看看她。”

赵策不知是被他哪一句话打动了,好半晌才说:“你们都不错。”

安平郡主看着赵诚不卑不亢站在赵策身边,心里难受自己居然看走了眼。

女儿曾见过一次赵五郎,就和她闹着非他不嫁,十分迷恋他的俊美。

可她偏偏看不上,因为端王府早已经没落,也没有出挑的子弟,老端王不得官家喜爱,世子赵宗荣沉默不语,并无多大成就,端王府全凭一众亲朋撑着。

更何况,赵诚只是庶支,父母早亡,自己也不聪明,没什么前程的平庸之辈。

她不可能把女儿的将来,放在这种人的身上的。

不论女儿怎么闹,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女儿,将来要做汴京城最尊贵的夫人,赵诚这样的人配不上她的女儿。

可恰恰事情就是这么阴差阳错。

刘家出事,她被皇后丢弃,吕大班败露,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东宫。

她不得不当机立断,将女儿嫁给族中小姑子的儿子,那孩子她见过,在她面前十分乖巧听话,对女儿更是百依百顺。

刘家风雨飘摇的危难时候,她生怕连累女儿,做了最坏的打算,直接定亲,直到太子没了。

刘家家主自戕,风雨才算是真的多过去了,她费尽心思,才让高皇后对她回心转意。

经营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付出数十倍的代价。

可世事就是这么无常,她当初看不上的平庸之辈,转头就青云直上,成了官家身边最亲近的子侄,他也并不是自己印象里的模样,甚至带着傲然之气,在官家面前都有几分任性。

看得出来,官家很喜欢他。

怪不得高皇后屡屡提起他,都有关切之意。

可见朝中不是空穴来风,官家择嗣的意愿很明显,对他也很纵容。

高皇后听了这个,神色就有些黯然,后宫出生的孩子极少,太子也只得了两个女儿,死去的人已经死去了,可活着的人还活着。她还是要为自己的家族着想,她要维系和官家的关系。

她要做的还有很多。

赵诚只觉得棘手,一心想着赶快让杜从宜早点出发,所有人都蠢蠢欲动,他总有防不胜防的时候。

尤其看起来尊贵的女人。

安平郡主笑着说:“这么说来,倒是感谢你祖父给你定的亲事了。”

赵诚:“听说六弟要去工部当差了,二伯母肯定心里感激。”

安平郡主意味深长看他一眼,笑着和身后的襄阳侯夫人说:“看吧,我就说他聪明吧?”

那位沉默不语的襄阳侯夫人是高皇后的亲妹妹,她有个小女儿今年十六岁,还未定亲。

几位夫人凑在一起,其实就是想看看赵诚,若是赵诚那位夫人出身太低不上台面,或者是实在配不上赵诚。赵诚夫人的位置,自然要空出来。

只是遗憾她女儿已经成婚,没有机会了。

赵策问:“这几日有没有见子恒?”

“见了,他成熟了很多,破虏军十分勇武,子恒也是。”

赵策笑起来:“他确实不错。”

赵诚低头余光看了眼赵策,他确信赵策就是在养蛊,放这帮贵妇人进来搅局。

晚上回去,他就和杜从宜说:“正月十五扬州肯定有游园会,你过几日出发,正好和云娘作伴。”

杜从宜惊呆了。

“你什么意思?”

赵诚:“京中可能会有些乱,对你也不太好。”

杜从宜生气问:“对我不好,我就得躲出去?究竟是什么事?”

赵诚总不能说是,赵策养蛊,让那帮女人盯上我了。把你下堂了,换个名门贵女给我……

杜从宜不明白他莫名其妙的决定,问:“我必须提前走?”

“是。”

杜从宜赌气:“我知道了,我过两天就走。”

赵诚拉着人:“生气了?”

“没有。”

杜从宜也不管他,转身就出门去了。

赵诚也想骂人,赵策真不是人,这下矛头都冲他来了。

第二日开朝会,赵诚第一次见到范德,果然,连颂已经到了他手里。

卷宗已经在案,赵诚都觉得有些棘手了,下了早朝他就去了刑部,范德人没在,但他看到了卷宗。

连颂对《马球图》的事情并未认罪,只说是从南方客商手中买来的,并不识货,以至于在一场聚会中献给了御史台任职的好友林俊。

总之案件在连颂这里不松口,赵诚盯着卷宗,很久都没动作。最后也没去见连颂。

连着两日,杜从宜自己和老夫人商量了出门的事,并且说了这是赵诚的主意。也表示自己想回张小娘故里去祭拜。

老夫人听着诧异,还是说:“这事原本不该这么着急,你一个人出门总归不安全。家里男人们也没跟着,家里肯定是不放心。”

杜从宜:“我原本也想着二三月后再说,只是若甫着急让我南下去看云姐,所以我这几日就要出发了。”

她推的干干净净,老夫人自然也不能说什么,只好说:“他也是糊涂,怎么能放心让你一个人出门,亲家母要是知道了,可是要怪罪咱们家的。哪有他这么办事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