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鸳鸯佩(190)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来宝看了眼后院,什么也没说,前院去找麻二商量了。这段时间麻二的人都神出鬼没的,他前院里见麻二正在写东西,见他进来也不遮掩,问;“怎么了?”

“夫人想收拾行李,北上回家。”

麻二就等着这个信儿呢。

立刻站起身问:“那就收拾,我去准备船,咱们连夜装船,争取早日到达扬州。”

来宝狐疑看了眼麻二,匆匆回去帮惠安准备了。

麻二这几个月和赵诚的信往来非常频繁。

南下的木材、粮食、生丝,什么生意都做,这一路他胆大心细,确实长了很多见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听说赵大人出事了,他也是心急如焚,结果大人只是让他继续陪着夫人四处走,不准回来,这会儿夫人要回家,他求之不得。

惠安累到半夜,还饿了半夜,码头上人一直在装船,麻二特意找了家夜市的小馆,打包了吃的,让大家上船后吃,杜从宜根本没有食欲,全让惠安吃了,她今晚累惨了。

麻二就坐在船头,精神很好,这次是三层的楼船,他计算了时间,夜行虽然有些危险,但不要紧,穿上二十几个人,都是练家子。

第二日晚上到达扬州,按照杜从宜的意思,不要停留,直接北上。但麻二还是劝她:“夫人,我们有行李在这里,还是要和吕大人嘱咐一声。”

他有信要和吕好蒙商量,所以务必上岸一趟。

杜从宜北上赵昭云是最高兴的,但她不知道弟弟出事了,吕好蒙不敢告诉她,而且看到杜从宜突然北方,吕好蒙都吓了一跳,幸亏杜从宜镇定,只字未提。

杜从宜显得很急躁想北归,赵昭云很舍不得,吕好蒙才哄着她,说,杜从宜离家已久,五哥一个人在家也没人陪伴云云……

赵昭云这才松口,让杜从宜收拾行李尽快北上。

即便行程很满,杜从宜也在扬州耽搁了几天,她采购的东西太多,和几个铺子的账簿都清楚,花费了一些时间。

四月中旬,她启程北上,又遇上春夏交替的雨期,路上耽搁了很长时间,等再回到汴京城已经是五月了,都已经入夏了,汴河两岸早已经不分昼夜地热闹了。

官家率御营中军,和朝中的一些相公们去黄河边巡视军营,赵诚这次没有随行。这次跟随官家身边的是赵吉。

让朝中人都没有异议,因为赵吉出现的一点都不突兀。

赵诚自从被剥夺爵位后,休养这么久,赵策也没有召回他,之前那些观望的人也渐渐对他放肆了。

只是朝中弹劾他的折子,也被冷处了。

他整日闭门不见客,也不想着起复,甚至开始练习篆刻,每日还是过的优哉游哉。眼看着入夏了,院子里还养了一缸鱼,花草都早早移栽好,至于朝中怎么争论,刑部已经渐渐开始结束半年的清查,仿佛风波渐渐停息,他只让来复去面去给连颂收殓,送回老家安葬。

他自己也不知道,算不算欠连颂一条命。

连家几百口人命,好歹保住了。

杜从宜回来的那个早上水门一开连夜进城,没有在城外歇息,谁也没得到消息,她带着人突然就回来了。

赵诚甚至还没起床,听到院子里闹哄哄的,穿着睡袍站在门口,茫然看着院子里涌进来那么多人,抬着几十口箱子,杜从宜站在廊檐下看着他。

他衣衫不整,但一点都不意外,就那么气定神闲看着她,问:“回来了?”

杜从宜很像甩他两耳光。

但看他好像真的瘦了,直接说:“你先去穿衣服。”

她都没会他,直接安排人搬行李去了。

来安是最高兴的,这会儿和惠安忙里忙外的手势,杜从宜看到院子里那缸鱼了,伸手拨了拨,挑眉想,看起来他过的还不错嘛,不着急,我慢慢和你算账。

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她这会儿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义。

杜从宜归家是大事,先是带着礼去正院看老夫人,给长辈们送礼。

老夫人笑着说;“回来了?云姐儿怎么样?”

“阿姐挺好的,除了有点想家,扬州气候好,冬天不如汴京城冷,吕家的稳婆和看护的人都已经过去了,最重要姐夫待她极好。”

老夫人听着,笑着说:“那就好,那就好。你也走了一路了,赶紧回去歇着吧,等休息好了再说。”

杜从宜报备一声,将扬州带回来的礼物给老夫人搬了两箱子就回去了。

她回去后见赵诚正在拆行李,箱子太多了,摆在院子里,实在占地方。

见她回来,赵诚就问;“怎么样?”

她扬起眉毛,故作姿态:“什么怎么样?”

赵诚心想,嘿,这是回来找后账来了?

杜从宜这回诚心想给他个教训,这会儿回家了也不着急了,根本不搭人,井然有序东西,给大家的礼物,她的行李,各自归类。

至于赵诚,什么都没给他带。

第104章 夫妻

赵诚看着他们收拾行李,悻悻摸摸鼻子,嘟囔:“行吧。你们忙吧。”

他转身回房间补觉去了。

杜从宜望着他背影,见他走路没有异样,问来安:“他身上的伤,怎么样了?”

来安满脸心疼答:“还有些结痂还没落,总的来说都好的差不多了。”

杜从宜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回房间看看他,她从书房出来,穿过回廊,赵诚在房间里透过窗户已经看见她过来了,他坏笑着就站在门口,直接一个守株待兔,拎起人一个疾步穿过前厅进了卧房,塞到床上。

男女之间力气的悬殊之大,杜从宜从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这一刻算是体会到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