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8)
惠安泡了茶招呼说:“珍姐儿喝茶。”
杜从珍是个温柔性格,看了眼屋子可能觉得真的夸不出来什么话,接了茶就说:“因着小娘昨日不爽利,我一直没时间找四妹。”
谁也不提大姐杜从薇回娘家的事。
杜从宜:“我也闲着没事,顺手给你画好。等你绣嫁妆的时候,看哪个花样子好看就能用了。”
杜从珍害羞,嗔怒瞪她一眼,杜从宜顺着说:“见过那位张小郎君了吗?”
杜从珍有些急眼:“真真不知羞!”
杜从宜根本不在乎这些,还是和她说:“这种时候别只顾着害羞,人还是要好好看,看他性格怎么样,品行如何,平日里和朋友相交情义如何,是否细心。你不好出门,就让梁娘子设法请人去打听,终归是你一辈子的事。”
张文的父亲是庐州通判,他本人已是秀才,听冯氏的意思,就等着明年科考了。
杜从宜没来由想起那句:宰相根苗儿……
杜从珍见她说得认真,也上心了:“谢四妹提醒,我会和小娘仔细说的。”
她说完又揶揄;“四妹年纪小,没想到懂得这么多。”
杜从宜一边笔触流畅画着花样子,一边笑说;“我几岁就跟着我娘流亡,比你们见过的人要多,险恶也见得多”
府里至今不知道她父亲是谁,张娘子只说她父亲是个账房,得病去世了。
杜从珍赶紧说:“瞧我多嘴了。”
杜从宜笑笑并不在意,杜从珍见她脾气是真的好,这两年了这位四妹极少出院子,一心侍奉那位张娘子,等张娘子去世了她更少露面了,连母亲都说她年纪这么小偏命不好,爹娘都没了,也是可怜。
杜从珍接着小声说;“大姐姐前几日回来,说是京中各个郡王府里年底给适婚的勋贵子弟们定亲,母亲想到时候带你去。二姐姐给母亲来的消息,听说而姐姐在郡王府里很忙。”
冯氏的大女儿嫁的女婿在京兆衙门任功曹,二女儿嫁进了郡王府,虽然是庶子媳妇,但是长媳。
冯氏一心为两个女儿操劳,三女儿杜从珍就定给了故交,听说那位亲家快要升至京府衙门任推官,到时候就是大女婿的上司了。
眼下只剩一个继女杜从宜了,但只要嫁得好,就是助力。
杜从宜听着杜从珍的话,心里琢磨冯氏别是想把她嫁进侯府吧。
“二姐前段时间不是还去庙里求药了吗?”
杜从珍悄声说:“二姐自从上次小产后,那边府里闹的不成样子,听说二姐现在管着自己房里和老太太房里的事,那位二姐夫也受宠,听说当初请动了太医给她保胎,可惜没保住。”
杜从宜听得唏嘘,她的身世是保护色,至今没人发现她的异样。
张娘子那时候经常看着她发呆,最病重的时候说过‘你很像他。’。
像谁?只有张娘子知道。
可见她出身不止是账房的女儿,说明之前家境优渥,张娘子并没有亲手带她,而‘她’必定是有奶娘仆妇们照顾,所以张娘子都没发现她的异样,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不动声色的赚钱。
她想的远了,杜从珍见她不说话,就说:“你到时候眼睛放亮,机灵点,别这么乖巧。”
杜从宜笑起来,十几岁的小姑娘,真的很单纯,一眼就能看穿。
“我记下了。谢三姐姐提醒。”
杜从珍看着她的花样子惊呼:“真厉害。”
她放下笔,问:“这些怎么样?”
杜从珍每一张都喜欢,带着画说:“我能不能带回去看?就不打搅你了。”
等人走后,杜从宜问惠安:“二姐姐最近送信回来了?”
惠安也不清楚,只好摇头。
杜从宜直觉觉得不对,按说上个月张娘子的周年祭的时候,她出门住了两日。杜从珍定了大姐夫上司家的儿子。接着郡王府试婚的郎君定亲,二姐肯定会极力促成的。
她心里有些不安,不知道为什么。
腊月二十六了,赵诚这段时间都是窝在家里,把院子里整体改造了一番,新请的厨娘也来了,最拿手菜都是些小吃,大菜像羊肉这些也能做一些,虽然味道差一些,但只要别吃白水饭,他就接受。
剩下的时间他一直在家看书,关于本土的风土人情,关于他身上的爵位,关于他和端王府的关系,关于他的将来。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在这里一辈子都可以活得很好,当年连同被赐爵还有授官,太子右内率府副率,虽是个虚职,但和东宫有关联,就是双保险。
由此可见,当初赵宗直在北方兵祸之下,率军守城,最后殉职,有多惨烈。
他万事不愁,自然人也倦怠,连着几日都没有出院子,又被正院叫去训斥了一顿。
事后赵敬特意来看他,见他院子里变了模样,赵敬进了门见他歪在罗汉床上一边喝茶,一边看书。
他环顾了一圈屋子,诧异:“九弟这是,改头换面,弃武从文了?”
赵诚失笑:“我文武都不行,何来弃武从文,大哥看书看的怎么样了?”
赵敬坐在他对面,看着他屋子,确实雅致,他这处院子是后来买的,所以在王府最西面,院子占地很大,是宗正寺给安排的。将来成家或者分家,或者独居一院也是好的。所以他的卧房也大。
赵敬是长兄,照顾家里的弟妹们习惯了,问:“有什么缺的吗?前几天张家闹出这种事,前日被官家申斥,祖父也是怕你心里还记恨。”
赵诚听了也不争辩,明知故问:“张家出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