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刑(探案)(287)
刑部尚书长叹一口气。
“您先进来看看吧……”
他带着李希言往天牢的方向走。
“今日一早……狱卒就发现人死了。”
李希言心里一颤。
果然……
“怎么死的?”
“他进来的时候,我们明明已经搜过身,但是,他不知道从哪里找到的绳子,自己把自己勒死了。我想着到底是你送来的人,就想着还是先请您验一验。”
“自己把自己勒死?”
“是。我也知道这说法离谱,但是你看过就明白了。”
走下梯子,往地面下走就是刑部的天牢了。
今日的天牢格外亮堂些。
直走到尽头就是关押于侍郎的牢房了。
一走过去,就能看见于侍郎的尸体就坐在靠着牢门的位置,一根绳子穿牢门的缝隙套在他的脖子上。李希言先是查看了绳结的形状,是个普通的死结。
没有问题。
容朗不在,她也只能硬着头皮验尸。
死者的脖颈处有几道绳子勒出来的索沟,上面还布满了抓痕。
这和自杀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
出于谨慎,她还是仔细看了看。
口唇面色青紫,双眼上翻,舌头外吐。
“确实是自缢的,只是……”
刑部尚书感叹:“于侍郎怎么想的?这样勒死自己多痛苦啊。”
李希言抬头向上看。
刑部天牢的牢房上方没有横梁。
“或许是因为找不到地方吊死吧?但是……绳子哪儿来的。”
就算是他想着自尽,也不会随身带着绳子。
“看守的狱卒在何处?”
她说完,一个年纪不小的狱卒才战战兢兢走上前。
“属下见过李少使,昨日是属下在看管。”
“可有人进入过?”
狱卒抬起头,畏惧地缩了缩脑袋。
“没……没有……”
“当真没有?”
“没有!”狱卒连连摇头,“天牢里送饭都是属下们代劳。昨晚于侍郎进来的晚,连饭都没有送过一次。”
“杨尚书。”李希言这就准备离开。
刑部出的事情,刑部的主管官员不开口,她也不好插手。
“这事情你就先查着吧。”
“长乐王那里……”
原来是为了这个。
“我会如实禀告。”李希言还是公事公办的意思。
她不愿意再多言,以免这个滑头的杨尚书再说什么求情的话。
“下官告辞。”
“诶诶!”
她走得飞快,杨尚书也拉不住,只能在原地看着她离开。
“唉……”杨尚书心里憋着气,看着这鹌鹑似的狱卒更是火大,斥责道,“你看看你们!天牢啊!都看不住一个人!”
这下好了,他和瑞王长乐王都关系平平,于侍郎之死,定然是要拿他开刀!
“大人……”狱卒试探着开口,“其实昨晚有人来过。”
“那你刚刚当着李少使的面怎么不说!”
“就是因为当着她的面,属下才不敢说啊……”
“什么意思?昨晚来的是什么人?”
“是……户部的……徐令诚。”
第144章 囹圄 紫宸殿内。 ……
紫宸殿内。
“你说什么!”皇后怒然作色。
“回禀皇后殿下。”刑部尚书怯怯地瞄了一眼一旁面色不明的瑞王,才说道,“臣本来也不敢妄下断论,但是……徐令诚是长乐王一手提拔上来的,如今……”
他趴下身:“臣不敢多想,只能请二位殿下拿主意。”
瑞王盯着他许久,露出一个浅笑,满是杀气。
“好,很好。”
皇后抚着起伏的胸口:“陛下待二人不薄啊!原本以为长乐王是真心喜欢李希言,如今一看……”
“这也是臣所担忧的,绣衣司本就有人手在宫闱之内,如今又与长乐王关系匪浅。二位殿下一定要慎重。”
“算你忠心。”瑞王思量了一二,“这事情要绕过绣衣司。你去,让中书令过来。”
“是。”
“本王就要看一看,斩断了绣衣司这条臂膀,他容朗还有什么办法!”
四月二十八。
这是皇帝昏迷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朝会。
三省六部的官员都来了许多,外面的皇宫的护卫也比平时多了几倍。
绣衣使的官职特殊,一般都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极少上朝。
只是因为太庙神像倒塌的事情加上于侍郎之死,李希言作为负责的官员还是被召参与了这次的朝会。
她将事情的缘由一一说清。
“于侍郎是自杀?”
“是,并未他杀的痕迹,但是他自尽所用的麻绳是个疑点。”
瑞王一笑:“不算是疑点,杨尚书,你来说。”
“是。根据看守的狱卒所言,那晚,户部的徐令诚徐员外郎曾经进去过一次。”
徐令诚?!
容朗和李希言齐齐看向他。
他去天牢做什么?
徐令诚低着头,岿然不动,就像提到的不是他一般。
与此同时,朝堂其他人的目光或明显或隐蔽地集中在了二人身上。
徐令诚的事情谁不清楚?
那么年轻就能爬上户部员外郎的位置,不就是因为他是长乐王一手提拔起来的吗?
“狱卒?”瑞王说道,“事关重大,将那狱卒交上来和徐员外郎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