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同人)【藕饼】长生殿(39)
身下的被单床褥早已湿透,两个人找了块尚是干爽的角落重新躺下,小小的,只能抱成团才能躺得下。敖丙闭着眼,睫毛也湿漉漉的,根根分明,哪吒低头看了一会儿,闲着没事便数了起来,正数到一半,忽然听敖丙闷闷地开口:
“坎男离女,黄婆嫁娶,金母木公,媒妁相通。”
好家伙,原来这些书敖丙也看过,哪吒怔了怔,又听他说,“我们好像不算。”
“当然不算,”哪吒无所谓地说,“我们是我们,”他看着敖丙头顶的发旋,笃定道,“咱俩本来就不该分开。”
恍然间,哪吒想起从前在朝歌偶遇一个醉汉,拎着木桶,当街狂歌,唱罢又道,有这样的日子,给神仙当也不换。当时同行的神将都窃笑,凡人怎么能知道神仙的逍遥自在,光是千万年的寿数就领帝王垂涎,如何比不过?哪吒当时满脑子只惦记那把被人买走的梳子,觉得这话实在没趣,焉知谁是这世间最快活的人呢。
挨过天劫咒后,他重新拥有了混元珠的记忆,风兴云蒸,雷声雨降,流水不止而万物不息,亘古于天地亦不过一瞬。后来他为了龙筋,四处去寻那三件宝物的下落,踏遍了每一处可能的山川河岳,见识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世事,直到再度遇见敖丙,又历经了一番彻骨历练,终获顿悟。所谓寿数无穷,所谓福泽恒久,所谓永绝生老病死之苦,不过囿于一时的妄念。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就是这世间最快活的人,区区不死之身又算得了什么?他才不稀罕。
“在想什么?”敖丙从他怀里挣出来,抬起头,“听你嘴里好像念念有词的。”
“没,”哪吒看着他并不相信,眼珠一转,嘿嘿笑道,“就是想到天上的神仙也比不上我。”
敖丙挑起眉,“为什么?”
“因为,”哪吒抵住敖丙的额头,拉过他的手,放在唇边,轻轻摩挲着指节,得意地挑起眉,笑道,“我有你啊。”
—完—
第十七章 《长生殿》小记
这篇小记,一是用来简单解释一些设定上常被问起的问题,供有兴趣的读者继续查阅,澄清一些句子,我直接引用过来却并没有标明出处,担心有些朋友当成是我写的(汗)。二是再对读者、特别是自己也写文的读者罗嗦几句。
1. 哪吒形象与《封神演义》
有关哪吒形象的考据中,我首推日本汉学家二阶堂善弘的《哪吒太子考》。二阶堂本人的研究方向是道家与民间信仰以及相关神话传说,这篇文章是他的研究专著,《封神演義の世界-中国の戦う神々-》一书的章节。他本人的研究主页上还有另外一篇文章《四海龍王の名前》,也提供了四海龙王形象的大致演变脉络。
哪吒最早出现在北凉时代翻译中文的《佛行所赞》,在唐朝毗沙门盛行之际,哪吒作为毗沙门五子之一,“那吒太子”的称谓也固定下来。直到宋朝,哪吒才渐渐和道教产生联系。“析骨还父”和“莲华重生”仍然出自禅宗典籍《五灯会元》,“斗石精”则出自《夷坚志》,却把他和茅山联系起来。元明杂剧里,哪吒的形象多以凶悍的降魔神将为主,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游记(杂剧)》等作品又加以不断丰富,随后就有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的样子,也是如今各种衍生影视的底本。
魔童系列塑造的哪吒,不完全是一家独有,比如元曲《那吒令》一句:“则你这无端弟子恰便似恶那咤。”也有说他“黑脸”、“凶恶”、“威猛”的,比如《永庆升平后传》里有个角色绰号“玉面哪吒”。如果他是什么温润如玉的君子,恐怕没必要特意点出“玉面”了,可见是当成一种反差来讲的。
由此可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从毗沙门太子、总兵之子再到中坛元帅,哪吒的形象是逐步变化且各有侧重的。魔童电影本身也同样在丰富这个形象。拿其他故事版本里的哪吒,来要求基于魔童世界的同人哪吒必须怎样,这非常莫名其妙。
由于魔童两部系列电影大体上还是遵循了《封神演义》提供的世界观设定,所以在这篇文中,我也同样选用了《封神》的时间线。但我写所谓“原著/原作向”,又打了魔童的tag,很明显是在说《长生殿》是魔童原作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当成这是《封神演义》的设定。
2. 其他神仙与神话设定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神仙,也基本上是挑选了魔童原作和《封神演义》里露过脸的神仙来写的,但设定上却参考了其它资料。女娲的设定,我是基于《淮南子》和曹植的《女娲赞》来写的,“神化七十,何德之灵”。鸿钧老祖是《封神演义》里首次出现的神明,但并不为道教正统所承认,姑且只保留了他是元始天尊的师傅这一设定。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是道教的创世神。道教最高神的演变相对比较复杂,体系也多有变动,各家说法不一,所以我干脆就照着魔童电影第一部来发挥了。
(有评论说,说我不应该称女娲、鸿钧老祖和元始天尊为三位神仙,而应该按照网文设定来称呼。我不知道网文洪荒设定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
返生香的设定来自《世贽记》:“聚窟洲在西海中,上有天山,形似鸟之状,因名为鸟山。山中多大树,与桐相似,而秀芳华蕊,香闻百里,因名返魂树。叩其树,树能作声,如牛呴,闻者必震骇。伐其木根,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微以火熟煎,如黑饴,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震灵丸,亦名返生香,亦名却死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