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闻青梅落(46)
郑妤说完大步往前走,发现温昀还跟着她,当即回头指着他脚尖,冷脸道:“别再跟着我!”
淡忘痛苦的办法,便是让自己忙起来,忙到没时间痛苦。郑妤身体力行,大年初一便开始奔忙。
为多快好省连通胥河与漯河,她对着地图规划出好几条路线,待比对实际后择优落实。
通渠毕竟是朝廷差事,她只管出谋划策交给相应管事,并没有亲自盯梢的资格。是以,她有足够多的时间,重新捡起因病搁置的望江楼工程。
新楼图纸她已画好,找郡内最有经验的修筑师傅看过,确定方案可行。万事俱备,只需取得官府的准修文书,她便可以动土。
事情就卡在这一步,文书需要盖三个印,一是望江楼所在的沃县县令印,二是郡内建造署署长印,这两个印她都搞定了。最后这个印,是郡守印……
解霜把文书原封不动送回来告状:“他看都没看就撵我走,非要小姐您亲自去找他。”
郑妤接过文书去前堂,路上还满腔孤勇,等真站在门外准备敲门时,手背却怎么都贴不到门框上。
温昀等在门后,手心捏一把汗。他屏息凝神,定定望着门上影子。
影子调转方向,温昀急忙赶去开门喊她。郑妤停下脚步回头,晃了晃文书道:“温大人,我来……”
“可以。”温昀听都没听完,便脱口而出,“无论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真心的。”
谁在意他是不是真心的?她只想把这个印盖上好动工,又不是给他求和的机会。
“既如此,烦请温大人盖个章。”
“我不记得放哪里了……阿妤进来帮我找一找可好?”温昀勾起她的小指,笑意彰然。
人想在这世上走得顺,一不能得罪钱老爷,二不能得罪官老爷。郑妤明知踏进这扇门意味着什么,终究还是迈出这一步。
两人在屋里翻找许久都没发现官印影子,温昀的目光时不时往她身上瞟,她几次察觉都未道破。
她知道,官印就藏在温昀身上,可她不能直接上手搜身。
鼓声大作,门外有人击鼓鸣冤,温昀着急赶去处理,主动掏出官印递给她。她盖完章后双手归还,温昀边收官印边跟她约时间。
郑妤达成目的,想着蒙混过去,于是保持沉默。温昀赖着不肯走,颇有她不松口,他绝不离开的意思。
两厢僵持,郑妤怕他耽误正事,松口让他下衙后到后院来。
退一步,就会退第二步。后来,郑妤默许温昀到后院看她,再后来,郑妤又默许温昀留宿后院。
起初她心里还别扭着,可奈不住温昀软磨硬泡,渐渐丢盔弃甲,最后溃不成军。
跟他回家这一点,郑妤始终不愿意妥协。温昀惧怕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再出现裂痕,逐渐减少提起回家一事,用更多时间留在郡府后院陪她。
后院越来越像他们的小家,他们每天一起出门,温昀就近到前堂处理公务,郑妤在外督促新楼施工。
眼看她通江河,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惠万民,她飞得越来越高,往事于她而言,似成过眼云烟。
这些年,宣京那位偶尔会听幕僚说起丹阳郡守那位贤内助,面上无动于衷,实则五味杂陈;丹阳这位经常听到百姓议论燕王治国有方,只一笑而过,当作名人轶事。
昭武八年春,高楼拔地起。从挖起第一抷土开始大肆宣扬“江南第一楼”,到放下最后一块砖竣工,各州各郡都无数双眼睛,等着一睹望楼真面目。
此楼向北悬挑于淮水之上,与宣京的燕归楼,远隔山水遥望。南正对桃花渡口,游人到丹阳时,下船便可见此楼尖顶。东面巍巍青山绵延起伏,西临丹阳湖一望无际。登此楼顶,可俯瞰丹阳全景,见众生百态。
郑妤给这楼起名为望楼,其实没什么寓意,不过就是去掉原名中的“江”字,望见山川湖海、盛世清平等更多事物。
然而,总有些多愁善感的文豪,过度解读。
一说,望,拆作“亡”和“月”,对月思亡人。一说,望,谐音“忘”,正是缘于淡忘,故而回望。说法五花八门,郑妤不作解释,任由各才子佳人为此争论不休。
有人争执才有人关注,越多人为此吵吵嚷嚷嬉笑怒骂,望楼的名望才会越来越高。
放长线钓大鱼,当望楼盛名响彻宣朝各地时,郑妤扯线收网。她让温昀拟出一份请帖,亲自上梅山请当代书圣赐墨宝,备下三十份请帖分别派给各江南名士,诚邀他们登楼宴饮。
“为何只邀请江南布衣名士?”温昀看完首批宾客名单,面露疑惑发问,“益州的文先生云游到此,前几日向我求过请帖,还有定王殿下也派人来问过消息。他们皆是宣朝赫赫有名的人物,请他们登楼著文,不比请名单上这些更能声名大噪?”
“这你就不懂了。”郑妤抽出名单交给解霜,“望楼的定位是江南第一楼,自然要让江南人士先品评是否当得起这名号,我们自己人都不认可,谈何让外来人认可?至于为何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
“综观各地名楼,它们享誉各州无非通过三种方式。一,帝王将相,金口玉言;二,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三,平头百姓,口口相传。”郑妤接连竖起手指,“定王只是富贵闲王,严格来说不属于第一类人,而属于第二类人。他若能在楼上创造出,诸如一见美人误终身的故事,那反响绝对不必寻常。但定王不近女色,所以请他没用。”
“所以,我请的是普通的才子佳人。他们若能闹出点风月佳话,写出点诗词歌赋,引来文人雅士最好。若不能,退而求其次,借他们的名声在民间宣传,我们可以改走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