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雪落青松(123)

作者:得白 阅读记录

林仲检不以为意道:“谋逆的心思哪有那么好交代的,这才扣下我,且要慢慢审。”

梁安仁懒得接他这胡诌的话茬儿,问道:“陛下说将你安置在哪儿了吗?”

“自然是诏狱,不然还陪你去禁军的值房?”林仲检说着双手一伸,“要拷上走吗?”

“老不着调的,这时候你就别贫嘴了。”

梁安仁说完,大步迈下台阶,头也不回道:“来坐牢的,腿脚麻利点儿。”

林知瑶和梁母到底是没等到梁安仁的回信儿,不管是忙不开,还是情况不好,横竖是叫人悬着个心。

是以,梁颂年回来的时候,全屋人都在一言不发的等他。

林知瑶只与他对上了眼神儿,便胜却万千言语,心里那块石头也彻底砸了下来。

梁母更是了解亲儿子的,前有丈夫不回信,后有儿子不做声,再问什么也都没有意义了。

接着便是各自心知肚明,作鸟兽散。

第67章 反转

◎“才刚刚开始。”◎

奉元八年正月二十,开朝复印。

在这个暗流涌动的正月里,各方势力紧盯政治风向,多数人选择了观望不前。

可上谏的奏本仍如雪花一般飘去朝阳殿,只是内容上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大量为中书令陈情喊冤的折子里,夹杂了极少数,约莫三四个弹劾的折子。

奉元帝对此闭口不提,却抵不住有心者上前道破,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会便只剩下中书令冤枉云云。

对御史们风向倒戈这事,最吃惊的当属林知珩。

旁人或是吃瓜看热闹,他确实实在在准备好了朝会为父发言。

在这之前,他最担心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兄长及那些义愤填膺的御史们。

然而事情发展过于荒谬,到叫他整个朝会下来,连句话都没插上。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退朝!”

最终奉元帝拍案而去,开年头一场朝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结束后,林知珩带着满头雾水去寻林知瑾,对方却被众臣围着,难以脱身。

他好不容易凑上去有个说话的机会,林知瑾只与他道:“回家再说。”便匆匆随几名御史走了。

消息迅速四散传开。

林知瑶的吃惊程度不亚于林知珩。

梁颂年今日告假朝会,一是想要避开群臣谏言林仲检的风头,二是打算为下次朝会准备裴案卷宗。

是以,林知瑶知道他也同自己一样,还不知晓朝会突发的状况,索性没等他回来,直接去了林知瑾那院,想着长兄回来与她说道说道。

同在一个府里,何氏自然也听到了风声,因而见到林知瑶过来,并不意外。

“先喝杯茶,他们一时半会儿且回不来。”

林知瑶点点头,接过茶杯坐下,想了想问道:“父亲出事之后,我心中有气,几日未见长兄,今儿个朝会之况,嫂子可知些什么内情?”

何氏也坐下来,笑笑道:“你知道我向来不过问他政事,适才听闻了只言片语,也是吃了一惊。”

林知瑶了解他长兄的脾气,也清楚何氏为人沉稳贤惠,心思多放在内宅之中,从不多嘴烦问,她也只是随口一提,没想着真问出什么。

何氏却一反平常,主动续说道:“我虽不知有什么内情,却瞧着你长兄这几天整日出门走动,似乎很忙。”

林知瑶微微一愣,“竟有这事儿?”

林知瑾之所以能胜任御史中丞这个职位,除了才能学识外,最让人佩服的便是完全不理会人情世故那一套。

开朝前,出门走动,这几个字听起来,怎么都不像是那个敢在朝堂上以子驳父的人做出来的行为。

连何氏都觉得奇怪,更别说林知瑶了。

“嫂子可知长兄都去了什么地方?”

何氏摇摇头,“这个自是不知,我就是见他早出晚归才问了句,只说是忙要紧的公事,便没再多言。”

正说着,林知珩急行而来。

他进屋见了人,先是恭敬的喊了声:“嫂子。”接着便看向林知瑶疑道:“你怎么在这儿?”

林知瑶不答反问:“二哥觉得呢?”

林知珩脑子还没在朝会的冲击中转出来,让林知瑶拿话一怼,清醒了不少。

“别问我,我除了人去了,什么也不知道。”

林知珩说着,自己倒了杯茶一饮而尽,也加入了坐等队伍。

大约过了一个半时辰,才有下人回报林知瑾进府了,屋内便三人接连收回了各种思绪。

何氏见他脸色严肃,知道是有要事相谈,便起身往外走道:“我去吩咐人备膳,今儿个都留在这吃。”

林知瑾叫下了她,“算家里的事,夫人也一起听听罢。”

听到这话,在场三人更觉非同小可,全将脱口要问的话咽回了肚子里,等着林知瑾来说。

“阿珩,还记不记得我在父亲门前问你的三个问题?”

林知瑾坐下来,第一句是对林知珩说的,后者听言,周身一震,瞬间变了脸色。

林知瑶不明所以,见他不说话,有些着急道:“二哥,问你话呢。”

林知珩眨了眨眼,不可置信的看向林知瑾,抿着嘴一言不发。

林知瑾面不改色,扫了眼在座的三人,缓缓说道:“那日我问他的话,大致是叫他在家国之间做抉择,换到此刻,无非是能不能为救父而反。”

反言一出,已足够晴天霹雳,而说这话的人是林知瑾,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脸白如纸。

彼时,梁颂年也在江淮景匆忙相告下,知道了这开年的局势扭转。

上一篇: 醉卧关山 下一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