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爱听我心声(清穿)(125)+番外
“老八和老十四去守陵,他不是撂在京城了么。我暗中运作,不叫他明面上成了我的人,自然有人想把他弄走不叫他在京城碍事,太子那边也是想教训他的。太子还想教训我,这么两厢一动作,将我们凑在一起送到江南去,太子想的,是让我们自己内斗去。”
其实呢,正遂了胤禛的心愿。
胤禛此回不带着胤祥去,是胤祥还年轻,去了苏州怕不能周全这样的大事,胤祥还需要历练。
倒是胤禟,这些年浸淫商场,又有皇子阿哥的身份在,他能混不吝的行事,年纪也大一点,不会被人糊弄,手里头还有许多的消息情报,带着胤禟去追缴亏空,这后头的差事才能办得更顺利些。
玉颜自然不担心胤禛的布局,就只一条。
她问:“皇上会下旨让贝勒爷去江南再行追缴之事么?”
玉颜很怀疑这一点。总觉得康熙想不了了之。
胤禛微微一笑:“我会让皇上下旨的。”
玉颜不怀疑胤禛的能力,只是心里悄悄的想,若果真让你再去江南追缴亏空,你就是去出公差,那你还会带着我一起去么?
第54章 若我足够想要 谁是力挽狂澜的人
有人争名夺利, 自然有人会勤勤恳恳的做事。
太子从南巡回来就被禁足,几乎是一整个冬天都不让他出门,所以畅春园的那稻田地, 跟太子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开始的时候,都勤勤恳恳的照顾着,从南巡回来,面上是不懈怠, 但实际上真正出力的, 还是那些心思规矩的人。
胤禩胤禵离京去给太皇太后守陵, 就连面上的功夫都不能做了。
稻田成熟的时候正是春日,没想到这一季还果真是丰收了。
胤禛跟兄弟们一道献上软糯香甜的稻米粥时, 康熙心里其实是很久违的高兴的。
谁真的去种地了,谁就是做个表面功夫, 康熙心里也很清楚。
当初这稻种给胤禛,又叫胤禛拿来种在畅春园里, 全程所需都是胤禛跟着稻农学习改良过的。
哪怕是在南巡途中,哪怕是后来在江南办差,康熙也知道, 胤禛为了这稻田没少费心思。
别人都是吃不得什么苦的, 就是胤禛和胤祥两个事最尽心尽力的。
真的种出来了,这是利国利民之大好事。证明能够推广,能够增收。农人不怕辛苦, 就怕的是辛苦而没有收成。
稻米粥康熙一人赐了一碗, 还给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尝一尝, 又赏赐给畅春园中照顾田地的所有农人。
心里对胤禛的印象又好上许多,连带着也十分欣赏年轻的老十三。
人人都得了赏赐,也没落下太子, 康熙做到了面面俱到,但这赏赐里谁轻谁重,那就是康熙这个皇上说了算。
都有眼睛,各人心里也都知道,这稻米粥里头,还真是胤禛胤祥两个出的力气心思是最多的。
可经过年节里的事情,胤禛已经出尽了风头,现在又得了赏赐,难免有人心里嘀咕。
康熙用完了稻米粥,身上暖意融融,心里却并不十分放松,他问胤禛:“苏杭一带,不太平吗?”
这事儿本不该问胤禛。
事实上,作为实权在握的皇帝,康熙怎么会不知道地方上不太平呢?
就算是消息来得慢一些,但江南有曹寅和李煦,这密折一定是早早就送到京中的,也只会慢上一两日。
地方上正常的消息,最慢四五日也到了。
身边随侍的近臣都知道这个,每日要进宫侍奉的皇子阿哥们,也不可能不知道。
但康熙偏偏要拿出来,特意询问胤禛。
胤禛道:“是。儿臣也听说了。”
康熙嗯了一声,没有继续往下说,只管瞧了胤禛一眼,心里却盘算起来。
为什么不问别的大臣或者儿子?那自然是问了也没用的。
现如今跟前的人,要说谁对江南一带最为了解,那肯定是胤禛的。
且康熙心里还在犹豫一件事,是不是还要继续追缴两淮盐政亏空,如果要继续,是不是还要让胤禛去。
可胤禛就这么一句话就没了,也不说说别的,更不为自己争取。
依着康熙对胤禛的了解,胤禛应当是还想去的。
康熙沉吟时,人人缄默无声,都等着康熙的决断。
太子知道自己这会儿不该说话,可他禁足的时候,兄弟们个个都挺闹腾的,老四又是最出风头的一个。
出来之后,老八和老十四把自己折腾到太皇太后那儿守陵去了,他想下手整一整老九还被人拦着做不成。这拦着的人还查不到
是谁的人,但一定有人护着老九。
太子若强行做下去,势必就会惊动皇上,只能作罢。
太子心里憋屈极了。
他当然知道自己这时候应该老老实实的当他的规矩太子,皇父将他放出来了,却还没有对他放松警惕,心里还是在考察他的。
太子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做个安静的太子,以图再次取得皇父的信任。
可眼看着老四一直出彩,太子心里也是很有危机感的。
如果兄弟太出色,皇父会不会想要另立太子废了他?
索额图还在的时候,太子还不会这样想。太子从小这么养起来,其实是很自信的。
他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于康熙的宠爱。若是底气是来自于赫舍里氏的支持,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康熙的纵容与溺爱。
但是索额图并不得康熙的喜欢。太子有那么几年是夹在中间的。皇父不喜欢索额图和他亲近,更不喜欢索额图依仗太子的身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