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樊笼(133)

作者: 人面烂桃花 阅读记录

她对这一番你来我往已经感到厌烦,且明白今日绝得不到徐帆明确的答复,遂道:“走吧,想必表哥也有要事要回去好好想个明白,一切就待明日我探望母亲后再谈。”

**

林忱宿在徐氏待客的正房,近天明的时刻,远远的能听到几声狗吠与鸡鸣,天边是蟹壳般的青,再往上逐渐延展为浅淡的蓝。

她一直半昏半醒,早早起来见到这一番破晓的阴色,免不得想起从前在寺里,林间昏昏的晨景。

短短七八年时间,偏是徐葳蕤的面貌被记忆模糊了。

林忱略略茫然地走出去,惊起了值夜的两个小侍女。

“殿、殿下…”

两个人都睡着了,冷不防吓了一跳。

林忱被这一声唤得堪堪醒过神来,蓦然间生出个可笑的念头——她应该带些什么,去探望徐葳蕤。

哪怕她早在年少的时候就放弃了对母亲的幻想。

可在这可怜的清晨,在飞鸟与晨霜之下,她仍旧下意识地想拣回那点温存。

她懵懵懂懂地唤过来人,叫她们不要声张地带自己去东厨。

现下时辰尚早,没人能料到上京来的贵人一大早就出了屋,因此伺候梳洗的人没来得及进屋,暗中竹秀等人也不会没眼色地下来打扰。

草草净了面来到最近的厨房,厨下的伙计惶恐不安地退出去。

林忱环顾四周,做了个最拿手、也是唯一拿手的甜蒸糕。

她对着四块米糕看了又看,把它们放进精致的摆盘里,接着若无其事地离开,又回去若无其事地换了身衣服,才到了徐葳蕤所在的居处。

她推开半掩的房门,外间跪着两个年轻的侍女,有条有理地说:“大姑奶奶今年身子不好,受不得凉,因此没开门。”

这两人言语利索,然而身体还是在细细地抖。

林忱留意到了,心里大约也明白为什么——她那母亲向来喜怒无常,自己远来探望,倘若听到一句不好的,这些底下人的命运便不好说了。

她绕过画屏走进里间,期间见到种种昂贵奢华的陈设摆件,然而也掩不掉屋子里那股衰朽压抑的气氛。

紫帘后,一道消瘦的身影躺着,像是一片薄纸,被下几乎看不到起伏。

旁边屋里的女使掀帘,林忱自己提着那可笑的木蒸笼,犹豫了下才进去。

她坐在徐葳蕤床边,半睡着的人睁开眼。

“谁…”床上的人费力地哼了一句。

林忱注意到她的面部僵硬,似是不大能活动了。

果然,一旁地侍女忙说:“您不是是天天念叨殿下嘛,大姑奶奶,人现在来了,您快宽宽心起来看看吧。”

徐葳蕤恍恍惚惚地点点头,慢慢清醒过来。

林忱看着她,心里不由自主地涌出酸来。

从前在山上的时候,她的母亲便总是念叨着想死,然而直到现在也没有死成。上天是如此残酷,叫生命无限地延展下去,叫意气风发的人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叫已经破碎的故事荒唐无比地继续。

她抽开木蒸笼,端出还有热气的米糕,声音有些哽。

“吃点东西吧…”

林忱说着,然而又想到,病成这样,不晓得还能不能吃这样甜的东西。

她犹豫着,米糕就暂时没有递出去。

这么一会儿功夫,徐葳蕤已经认得她了,然而,一旦认出来,那附骨之蛆般的眼神便又回来了。

她看着林忱,看着她腰间的玉符,眼中竟然迸发出垂死之人的光辉。

她支支吾吾地说不清话,但还是坚持道:“你…你回去了?”

林忱点了点头。

“你…你做到了…做到了!”徐葳蕤的声音在抖,脸颊也在抖。

林忱不知道这么多年来,徐家人告诉过她多少,抑或是她自己头脑不好才记忆不清。

“是的,母亲可以放心了。”她忍住心里的酸,并不想再说什么凉薄尖刻的话。

她叫人都出去,才捂了捂眼睛,说:“最近天气凉了,母亲有没有喝什么补气养身的汤水?我在上京知道几个有名气的大夫,过些时候便叫他们来看看。”

她说着话,无意识地把盛米糕的盘子稍递得近了些。

可徐葳蕤的眼睛只是偏向一旁,呆了好半晌,一把揪住林忱的衣襟,口中呜呜地发出声音。

林忱猝不及防,手里的盘子打翻在地,又白又软的米糕静悄悄地滚了两圈。

“你一定要…一定要…”

“一定要坐稳那个位置,不要像…不要像我一样…”徐葳蕤死死地盯着她。

投射过来的那双眼睛,曾经似“葳蕤”这个名字一样熠熠生光。

而现在,眼下那些细小的纹路把她打碎了。

早在离开平城,藏身古刹的那一夜,徐葳蕤就已经丧失了所有生机。

她本不该这样活着。

承受未完的遗憾和永不消解的耻辱。

林忱侧视着白瓷盘的碎屑,心底仿佛有一个荒凉的空洞在散发恶意。

她只想同母亲说说家常的话,可徐葳蕤不给她这个机会。

执念将人腐蚀成一副枯骨。

在这一刻,她忽然领悟了李仁信里“天意”的另一层意思。

天意就是要叫人难过,这世间的真实如此地混乱无序,竭尽全力要做的事——无论是出于何种崇高伟大的目的,都不可避免的被真实践踏。

圣言,不过是对志同道合的人来说,而对于不仁的上天,目的,没有任何意义。

走出这沉闷压抑的卧房,林忱恍惚了一瞬。

她又开始疑心自己的计划是否还有疏漏,是否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