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明皇后生存日常(167)
朱瞻基知道,此时无论是说什么小日子国狼子野心, 对他们大明野心勃勃的也好,都没有证据来佐证他们未来会做的事, 就好比他在朝堂上提出的,不信日后小日子国不会再有骚扰他们大明东南沿海百姓的事情发生。
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一个规律,那就是利益至上。
只能说小日子特使的金钱贿赂很有效,知道皇帝缺钱,挠准了皇帝的痒痒穴,一个经儿的下力气,让皇帝轻而易举的高抬贵手, 放了他们一码。
但他们有张良计,难道他朱瞻基就没有过墙梯吗?
胡善祥私下早就和朱瞻基商量过朱棣对小日子特使的态度,这也很好揣摩,毕竟对朱棣而言,他对手下的属国,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疆域辽阔与否,态度都是一如既往的,毕竟少一个,万国来朝的盛景也就得少一个国家凑数。
朱棣喜欢什么?或者说他急需什么?
朱瞻基是他手把手带大的孙子,胡善祥也跟着胡善围身边伺候了数年之久,日常种也能靠着这些蛛丝马迹拼凑出个七七八八来,更别提胡善祥还有前世的记忆,虽然她也不知道真实性有几成,但好歹也有个依据不是。
大明的养猪政策其实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而是永乐帝起兵清君侧后,为了防止藩王里有想向他学习的人在,于是大手一挥,削了藩王可以掌控的府兵和军队,转而拿国库的银子大力的砸下去,几乎相当于用金银腐蚀了。
手段拙劣到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但提出异议的还真没有几个,毕竟朱棣清君侧的行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艰辛和数次的在死亡的边缘线徘徊,当时还活着的所有藩王都看在眼里,不少人都扪心自问,如果换成他们,这种开局即地狱的模式下,能反败为胜,成功清君侧吗?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不可能成功,那除了接受新登基的永乐皇帝的条件还有什么路可走呢?于是,所有藩王欢天喜地的领了俸禄和高额的报酬回了封地。
一年两年的还行,这笔消耗对国库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架不住大明的藩王太能生啊,明明他朱棣和三个儿子生下的子嗣数量都不多,为什么那群整日无事生非,闲得蛋疼的糟心宗室就能生那么多的儿子。
也就这十几年的时间,朱棣可以肯定,他大明宗室的数目较之他爹在位时不止翻了一番,就这还是时间短的缘故,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朱棣都不敢想象每年国库为了这群宗室得消耗多大的数额。
更别提自他践祚后,修《永乐大典》,疏通运河、迁都、亲征,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需要钱的地方,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这也是为什么太子也好,他也罢,听到小日子特使愿意用朝贡抵罪的时候,会欣然答应的原因。
不过是没必要罢了,和遥远的小日子国相比,归根究底,还是关外的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族带给大明百姓的威胁更深,两权相害取其轻,不过如此罢了。
胡善祥和朱瞻基私下讨论的时候,都觉得朱棣不像是打算对小日子国下狠手的样子,太子那里就更不可能答应了,于是,早就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正确的操作,就像朝堂上朱瞻基出言讽刺小日子特使那样,先挑起朱棣和大明群臣对小日子国的防备,然后循序渐进的派人进驻日本岛鼓励当地人给他们开采银矿,然后不着痕迹的引导皇帝的人发现小日子国奴颜婢膝伪装下的狼子野心和卑劣面目。
想到胡善祥对他们大明皇室的印象,朱瞻基就觉得一脸无语,天地良心,他大明是有些缺钱没错,毕竟他皇爷爷干的事,哪一件不需要国库的银两来打底,但是为什么胡善祥对他这个太孙也好,对皇帝和太子也罢,统一印象都是“缺钱”呢。
哦,不对,对他爹的印象还增加了一条——“抠门。”
“关外部族虎视眈眈,皇上肯定不会越过他们不打,跑去出海收拾小日子国,所以想要让皇帝出兵出力,就必须给他一个必须出兵的理由。但出动军
队的前提,都逃不过太子的一句没钱,所以我们不但要让皇帝同意出兵,太子那里也不能瞒着。”
胡善祥苦恼的揉了揉额头,对太子抠门的性子实在不能共情,她说道:“你说太子爷这个人吧,温良、宽厚、爱民,怎么独独在处理政务上就这么抠门呢。钱在国库里堆着能下崽不成?有一句话说的好啊,钱毕竟只是个介质,流通起来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你这话有所听谁说的?”朱瞻基对胡善祥眼里他爹的深厚滤镜已经习以为常,就是听着胡善祥夸赞他爹品德的词,总觉得像是吃了柠檬一般,酸的很。
“国库里的银子是不能生崽子,但谁让我爹和朝堂上的诸公看着安心呢。”可惜大明朝堂上人才济济,却一个有管子之志的都没有。
哦,不能这么说,据说曾经有一个,但那人被太祖以挑拨皇家骨肉亲情为由给饿死了。
“所以呢,要让皇帝和太子支持他们的行为,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拒绝不了的诱惑,除了金银,还有什么比得上这个天上掉馅饼一样的财富呢。”
“小日子国的特使朝贡给的再多,有无穷无尽的银矿多吗?这个聚宝盆吊在眼前,我就不信他们不心动。”
胡善祥一直不放弃撺掇朱棣对小日子国用兵,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面对不知深浅的数座银矿,她就不信皇帝也好,太子、汉王也罢,他们会不心动。
事实也正如胡善祥所料,当朱瞻基当着皇帝和他爹的面,说出小日子国的岛屿又数量巨大并且挖之不竭的银矿的时候,听到的人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