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明皇后生存日常(202)
马哈木哪怕平时隐藏的再深,大明的暗探前赴后继的派出,也得到了一份对方的画像,而在对比照着于谦的描述之后,皇帝和太子、太孙、还有将人捉住的汉王才发现,原来瓦剌太师马哈木居然就隐姓埋名藏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
“天杀的,打了一辈子的雁,这一次居然被啄了眼。”
不说知道这个消息,怄的想要吐血的汉王了,连胡善祥都从沸沸扬扬的议论中得知了这样不寻常的操作一事。
异族太师隐名埋名亲自跑敌军中埋伏的,大明朝也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了。
第109章 着火 几乎瞬间,皇帝就做出了……
几乎瞬间, 皇帝就做出了应对,派汉王带兵追击,务必要将人留在大明境内, 不论生死。
汉王当即接了旨意, 带着自己的护卫就追了过去, 但终究还是晚了, 北京距离关外太近, 尤其是和南京相比,而他们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对方一步, 一步晚步步都晚,等人赶到奴隶营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
而于谦却因祸得福, 被留在在京城, 弼马温这个官是做不了了, 但还可以任命别的。
朱瞻基想着于谦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弼马温, 现在把他调回兵部应该不会太引人注意, 于是便找皇爷爷恳求了一番, 让人回到了兵部。
永乐十九年的正月初一,皇帝在太和殿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之后大祀南效,又命令大赦天下, 半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
迁都仪式准备的很是盛大,至少胡善祥觉得,来到古代了这么些年,这样盛大的仪式和隆重的宴会,让自己前所未有的感到震撼。
皇帝要搬新家,当然少不了附属的藩国发来庆贺,还有滞留在大明境内的外国人, 也都一脸荣幸的参与,被安排在了显眼的地方,而皇帝这个显眼包犹嫌不够,居然让画师将这一幕记录下来,留与后世,胡善祥觉得,论脸皮之后,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
但莫名的,胡善祥又有点羡慕,这不就是和现代的拍照片,发朋友圈差不多嘛?如果此时她手上能有一部手机,她也非常的想把这一幕拍摄下来,留着以后慢慢怀念。
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使臣逗留在大明境内本就是因为听说皇帝准备迁都,所以特地留下来观赏和参加,如今迁都已经完成,他们再逗留在此也没有了意义,因此,纷纷迫不及待的上奏想要返航,皇帝欣然应允了。
于是,永乐年间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皇帝指令一下达,郑和就很快的收拾东西出发了,但俱胡善祥从朱瞻基那里打听来的消息说,郑和这一次是领了任务而去的。
自从尝到了粮种高产量带来的好处后,朱棣就对远在大洋彼岸的土地和作物升起了好奇心,不但交代郑和此次多带回一些高产量的粮种回来,还特别要求带一些大明没有的东西回来让他看看。
朱棣有次一句话也不奇怪,因为曾经有藩国进贡的东西郑和几次下西洋,却没有带回来过,朱棣倒是没有怀疑郑和有了二心,而是将人叫来问了个明白。
当时,太子和朱瞻基都在,还想着万一郑和说的不对,惹怒了皇帝后,他们帮忙求个情,谁知郑和的说辞让他们啼笑皆非。
“因为那些东西都不好吃。”郑和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选择瞒着皇帝,这是他的真实感言,尝过了一些西洋食物的味道后,原本打算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打包带走的郑和,瞬间熄灭了这个心思。
算了,他感觉把这个东西带回大明给皇帝,他郑和的职业生涯算是到头了。
但这一次既然皇帝主动提了要求,那郑和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他想到了被他嫌弃不已的榴莲,长的和武器似的,还有那个什么叫蓟的,既然如此,那此次出海就都带回来吧,说不定太孙妃能找到这些东西的新用途呢。
郑和这样连轴转的劳累不劳累,胡善祥不知道,但听了朱瞻基带回的郑和对她期待一片的话的胡善祥却觉得很心累,她真的很想说一句,她也不是什么水果蔬菜都认识的呀。
别的不说,但她相信你们这些老祖宗的精挑细选,既然没有带回中国,那就说明东西是真的不好吃,毕竟咱们大吃货国的外号也不是白白得来的。
忙碌完了迁都一事后,胡善祥剩下的日子几乎就是围着两个孩子转了。
因为四月十七日是皇帝的万寿,
但几乎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准备了,之前因为又是过年、又是迁都的,到处都慌慌张张的,而这又是皇帝迁都后的第一个万寿,朱棣也不再是那个缺钱到只能给官员发放宝钞的皇帝,无论是国库还是自己的小金库都被银子堆得满满当当的,自然是该怎么大办就怎么热闹喜庆的大办。
太子妃掌管着后宫的一切事物,她和胡善围自然是忙碌的很,于是,胡善祥除了偶尔陪着两个孩子玩玩,就是将孩子带去太子妃那里,让宫女照看着,她则帮助太子妃和胡善围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宫内宫外的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皇帝的好日子,毕竟,万一皇帝一个高兴,他们也能跟着享点福、受点恩惠不是?
但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事发生了,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紫禁城内被装饰的热闹又庄重,所有布置的在有条不紊的进兴中,修建了十三年的北京紫禁城,竟然在落成不到四个月的时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给烧了。
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个宫殿竟然同时发生了火灾,这下可不得了,朝野动荡,无论宫内、宫外、朝堂、民间都是一片沸沸扬扬的议论声,曾经喧嚣尘上,后来被皇帝的森寒手段给打压至近乎消弭的流言蜚语重新又破土而出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