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娘子不甘心(149)
她不再停留,打开门,门后的那人避之不及,向后趔趄一步,才挺起身来,讪讪地唤道:“姐。”
英娘冷漠地看着他:“再有这样的事,我便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宋宽忙道:“姐,我根本没听清什么!”英娘瞥了他一眼,不理宋宽的解释,扬长而去。
他跑回包间,向崔至打探道:“崔兄,发生什么事了?为何我姐姐突然离开?”
崔至颓然地坐着,喃喃道:“我还是比不过他……”
*
第二日,以店里老人刘叔为首,包括英娘在内一共十人,架着五辆马车去往延川,幸好一路顺畅,到了地方,才有雪花飘落。
延川豆市,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豆聚集地,之所以叫延川,是因为紧挨着延川河。一边是水,一边是岸,正是这条河,造就了延川豆市的繁华。
英娘向前远远看去,沿岸大大小小的豆行,全长至少有一里地,不禁咂舌,忍不住问刘叔:“这里得有多少家豆子铺?”
“至少六七十家,”刘叔向铺子后面指着,“那后面也都是店铺,米行,木行,还有钱庄和当铺。”
“这么多店!”英娘惊叹,“怪不得热闹!”
“这算什么,新豆子下来时,河上都是运货来此的船,岸上都是买货的马车,那才真叫热闹!”
英娘不禁神往:“等到那时候,我再跟着来一趟。”
“你这丫头,不怕折腾!”刘叔笑道。
“我爱看热闹嘛!”英娘也笑了。
他们去常买的豆子店进货,等有空时,刘叔向英娘一一讲解不同豆子的区别:“英娘,你来瞧。这是极北地区的黄豆,一个一个,圆滚滚的,这种豆啊,容易出浆,含油量较大,店里一般买来做腐皮。”
“这我知道,我看油坊就用它榨油。”
“没错,再看这个。”他又舀起旁边更长的黄豆,说道,“这种豆来自淮南东,颗粒比上一个大,适合做豆腐。”
“他家的黑豆质量不错,这可是我们本地的黑豆。”
英娘接道:“店里做黑豆豆腐,用的就是这种豆吧?我听说这是榆州地区的特色。”
“就是它,你不知道,当年老掌柜,就是现在的老夫人,定下要做黑豆豆腐,还有一段往事哩……”
他越说越起劲,男人不管到不到岁数,都有难以克制传授经验的本能,何况还有好学的英娘不停发问,自然要说个畅快。
他们一共在豆市停留三天,办好事情就准备出发,只是自从来时下的雪,一直飘飘洒洒没有停过。为防马车陷进雪中,车上都带了铁锨。白天天色乌蒙,晚上天黑得也早,天寒路滑,他们不敢贪多赶路,回程就比去时多走了几天。
其他人感到憋气窝火,这样下去,说不定都无法赶在年前回去。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嘴上发发牢骚。
好不容易,眼见着距离府城越来越近,可早上出发不久,风声渐起,雪花似是冰冷的短剑,斜着划向人的脸颊,前一剑刚划过,后一剑又跟上,英娘坐在马车上,戴着帽子,裹紧斗篷,伏着身子不敢直面飞雪。
近乡心更急,却急不过天色与大雪,细细密密的雪编制成网,罩住渴望回家的行人。无论如何,今夜都要停宿在外。只是本想着一口气赶回去,赶路不成,又停在荒无人烟处,进退两难。
“我和成子去附近找找,看看有没有能住宿的破庙。实在不行,我们就堆个雪窝子挡风,烧个火堆,凑合一宿。”刘叔说完,带着伙计成子,走入茫茫白雪中。
英娘等人在原地停留,马车上的麻袋摞得像小山,几个人就缩在后面,躲避风雪,直至刘叔找到宿处回来。
刘叔驾车在前,带着他们右拐后直走,找到一个离路不远的废弃房屋。准确来说,是三堵土墙,外加一个屋顶。白雪堆积在屋顶上,仿佛是它苍老的白发。
“嚯,这破房子!倒像是人没了门牙——漏风!”有伙计忍不住道。
“一处漏风,也比四面漏风强!”刘叔回道,大家伙都笑了起来。找到住所,大家分别忙起来,少了一面墙,“屋里”地面上也有不少积雪,幸而车上带着铁锨,英娘和一个伙计铲雪,收拾出休息的地方。其他人有的喂马,有的拾柴,各干各的活。
“咦?这儿还有张草席!正好晚上睡觉垫下面!”屋后传来成子欣喜的声音。
可瞬间,欣喜就变成了惊吓,“啊——”他一声惨叫。
大家闻声一惊,不知他出了什么变故,纷纷赶过去。英娘举起手中的铁锨冲到屋后,看到眼前的景象,愣在原地,慢慢地放下铁锨。
靠墙坐着一个女子,看起来比贺妍君稍长些,左臂搂着一个小女孩,两人满脸警惕地看着他们。她们身边的地上,散落着草席。
成子上前一步,那女子右手迅速从身后掏出一把刀,喝道:“别动!”
他马上止住脚步,茫然地望向刘叔。刘叔说道:“这位娘子,你怕是误会了。我们是府城‘如鲜’豆腐店的伙计,去延川进货,路过此地,我们不是匪徒。”
女子一怔,伸直的右臂犹疑地向后缩,不知想到什么,蓦地又向前刺出,声音嘶哑道:“你们,你们有什么证据?”
英娘忙上前说道:“这位姐姐,我们真是去延川豆市进货的,我们的马车就在前面,你一看便知。放心吧,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