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254)

成亲嫁人后,做新妇规矩多,彼此来往就少了。明氏家中当年薄有家财,后来家道中落,双方身份差距太大,明苑祖母心气高,就主动断了往来。只在年老时,与儿媳孙女说闲话时,提到了当年的田老夫人。

田老夫人念着少女时期的友人,心疼她们母女无处可去,将她们留在了江州府。沈氏做得一手好针线,明苑手艺也不错,去绣房接了活,积攒了些钱之后,就搬出去赁了一间屋子,靠着自己的双手为生。

田老夫人喜欢母女俩的勤快,赞扬自立自强,经常看顾着她们。虽是寡妇小娘子,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母女俩在江州府安稳下来。

夏夫人带着宁毓瑶她们回去看望田老夫人时,认识了母女俩。宁毓瑶生性活泼,没几句就与明苑熟络了起来,加上宁淼宁毓珠她们,叽叽喳喳说着话,不时提起学堂的趣事。

明苑得知她们在明明堂上学,听得格外认真。有天,母女俩一道前来求见田老夫人,明苑想去明明堂上学,求田老夫人帮忙。

田老夫人见明苑说得恳切,她本就识字,人也聪慧能干,当即就答应了。

明苑进了明明堂,从蒙学班学起。她在班中年纪最大,与六七岁的蒙童在一起读书,她不惧异样的眼光,学习刻苦,成绩又好,最后成了蒙童班最有威信的学生。

不过,明苑虽上进刻苦,大方聪慧,与宁毓瑶她们走在一起时,还是格格不入,处处显得拘谨。兴许是念着田老夫人的恩情,她总是不自觉照顾着宁毓瑶她们,像是婢女一样,走在最后面。

看到宁毓承,明苑自发后退一步,低眉敛眼福身施礼,一言不发看着他们兄妹寒暄。

“三姐姐,祖母叫我们前去西跨院,你可得知了?”宁毓承问道。

宁毓瑛道不知,“我刚回来。祖母找我们肯定有事,我们快去吧。”她又对明苑道:“阿苑,你跟着阿瑶先去用饭,我等下就回来。”

明苑细声细气应下了,宁毓瑶跳回来,挽着明苑的手臂,做出了主人的架势,“明苑姐姐,你跟着我去,等下你又不懂的功课,也可以问我。”

宁毓瑛笑起来,道:“阿苑你别听阿瑶的,她的功课写得乱七八糟,经常被先生留堂,别跟着她学一堆错处。”

宁毓瑶气得冲宁毓瑛哼哼,拉着明苑就走,“别听三姐姐胡说,我是上课说话,才被先生罚,可不是功课没学好!”

明苑慌忙中回头,朝着宁毓瑛他们颔首道别,又怕宁毓瑶拉不动她,又赶紧跟了上前,看上去有些手忙脚乱。

宁毓瑛对宁毓瑶的脾气无奈摇头,与静静站着的宁毓承一起去了西跨院。

崔老夫人准备了两人喜欢的饭食,三人一起用了饭。饭后散步消食,崔老夫人说了夏恪庵前来之事。

“阿瑛,你对庆安那边的情形,尤其是河道这块比较了解,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宁毓瑛拧眉,干脆地道:“庆安县必须赶快治理,照着现在的水流与下雨量,估计不到两年,堰塞湖就得再次决堤。下游的余家村势必不能幸免,哪怕他们的房屋建得再结实,冲不走,也会进水。田地庄稼就不用提了,肯定会被淹。堰塞湖垮塌,水流湍急,要是在夜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到时候又会死伤惨重。”

崔老夫人看向了宁毓承,“小七,你以为呢?”

宁毓承想得多一些,他神情淡然而坚定,道:“祖母,既然宁氏正当盛时,担得起这份荣光,也担得起风风雨雨。若是宁氏都做不了,其他人,其他家族更做不了。这场盛宴,是为了江州府的百姓而举办。宁氏俯仰天地,问心无愧。任他魑魅魍魉,皆无惧也!”

第124章 ……

宁府大宴宾客,江州府上下都以一张帖子为荣,削尖脑袋想在宴席上得个座。

不只是江州府,平江明州青州府等周围的州府,也有好些人赶了来,四处走关系,前往宁府露个脸。

春日晴好,宁府的筵席摆在了别庄,以曲水流觞,鲜花筵,春菜筵等不同方式,每场筵席都别致而热闹。

宁府的筵席还有个特点,客人皆分餐而食,不提供生食,清酒浊酒皆蒸煮过,碗盘杯盏一样如此,拿到手中还带着温热。

客人不解,问过了伺候的仆从。仆从认真解释:“这是三郎的吩咐,治不如防,如今瘟疫尚未结束,莫要掉以轻心。”

客人恍然大悟,心道宁三郎宁毓闵编撰了防止疫病的书,得了朝廷嘉奖。论医术,宁氏当得天下先。筵席这般安排,肯定有宁氏的道理。待回府之后,定要好生提醒一声。

面前的矮案上,摆着精致的碗碟,碗碟里整齐放着各式春日时兴野菜。中间一口小巧的瓦罐,瓦罐下面是小瓦盆,里面放着些炭火,瓦罐里煮着雪白的春笋腌肉。

待吃上些春笋腌肉,再添野菜进去,微微沸腾的汤汁烫熟野菜,不仅仅能吃出野菜的鲜,又多了肉味。平时只穷人吃的野菜,变得比肉还可口。

江州府如荠菜,马兰头,苜蓿等野菜,自宁府筵席之后,变成了香饽饽。富贵人家争着买来摆上饭桌,穷人也乐得拿野菜卖掉去换粮食。

这边,宁府专门腾出了库房来放置贺礼。造册盘点之后,交由夏恪庵。

春耕之后,端午麦收前的这段时日,田间活计稍许空闲些。庆兴县征召了民夫,由文先生与宁毓瑛一起负责,开始着手梁家坝的堰塞湖分流。

宁府的筵席办了近一个月,在暮春时结束。

筵席后,宁府重归安静。地方州府解试即秋闱即将来临,宁毓承他们都回到了明明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