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291)

“江州府是不缺商户,大商户看不上这三瓜两枣,会不尽心。小商户不一定比得过阿苑,别将买卖做砸了。做买卖的商户,不能只看头脑灵活,还要真正宅心仁厚。”

宁毓华叹口气,道:“野猪沟禁不起折腾,也不能被商户都把利榨干,要给村民多留些。以阿苑的聪慧,她哪能不知,还是二话不说就来了。”

宁毓承且笑不语,这笔买卖无论最后如何,宁毓华都会承她这份情。

两人一路说着话,再去夏柱子家中坐了一会。夏柱子打算与侄子夏福顺待开春后,砍些槐树枝放置在山上背阴,湿润的之地,看木耳的长势与收成会如何。

夏福顺比夏柱子年轻,人也灵活些。山上何处长了菌菇,木耳,他闭着眼睛都会找到。夏柱子将他拉进来搭伙,不失是个好办法。

从夏柱子家出来,再去到叶里正家。明苑正在门外与严氏等几个妇人说着话。见到他们过来,严氏等人忙告辞离去。

宁毓华上前问道:“阿苑看得如何了?”

“能试一试。”明苑很是干脆道。

宁毓华一喜,忙道:“我们进屋去坐着说话。”

几人进屋,叶里正忙着搬凳子,在火塘里添了柴禾,让几人围着火堆说话:“午饭马上就好,几位是要现在用,还是先坐一阵?”

宁毓华道了声叨扰,“我们坐着说会话,等下再用饭。”

叶里正客气了句,回了灶房去看饭食。宁毓华迫不及待问道:“阿苑去山上看过了?”

“山上能生别的树,也能生桑树。桑树不是问题,主要还是在养蚕,缫丝织布上。村中的妇人小娘子,所有人都会织布,会养蚕的约莫有四五成。种的麻收回来,先得剥皮,浸泡麻,反复捶打洗麻。待洗干净之后,再分麻线纺,织布,远比缫丝织布麻烦,辛苦。妇人小娘子会做这些活计,养蚕缫丝织布自不在话下。”

明苑与严氏她们说过话,将村中的情形基本打听得七七八八,无奈地道:“野猪沟的雨水多,采回来的桑叶未经晾干,便拿去喂蚕,蚕吃多了,就会拉肚子死掉。野猪沟老鼠还多,我先前就看到了两只。雨水多,虫蚁少不了,蚕忌讳这些,最容易生病,不费心思看着,防好老鼠虫蚁,蚕肯定养不好。”

宁毓华沉吟道:“只要教他们,他们肯定会精心伺候。”

“我也这般想,毕竟是钱财,他们定会上心。”明苑愉快地道:“我打算春后带些桑枝过来,让他们插桑树枝,开始种桑。至多一年,就能养一些蚕了。先慢慢做起来,在村中缫丝织布,前面的蚕少,丝少,就当拿来练手。”

桑树还要栽种起来,的确急不得。事情有了眉目,宁毓华不由得长舒了口气。他也没问明苑打算给村民的利,几人用完饭,便回了县城。

明苑回江州府,宁毓华宁毓承再在野猪沟留了三天,也回了江洲。

转瞬间过了年,开春后,明苑带着桑树枝,前往野猪沟。

宁毓瑛那边,与于先生他们商量之后,再次启程前往横山岭,一是探暗河,二是寻找适合开山之地,三是在深山中试验重新配比的火药。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桑树发芽,长出嫩绿的桑叶。

荒山野岭处,轰隆声响彻山谷,惊得鸟雀四飞。

宁毓华蹲在山沟边,看着长出来的苜蓿,听到隐隐的轰鸣声,不禁侧头望着天际。

太阳明媚,野猪沟的夏日,绿意盎然,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宁毓承与明苑并排走过来,两人都穿着简朴的深青布衣,仿佛与田野间的青绿融为一体。他们边走边说着话,年轻沉静的脸,又充满朝气。

宁毓华想到周氏对他说过的话,禁不住笑起来。

的确,宁毓承的亲事有着落了。

第140章 正文末章……

元丰十三年,卧病在床的陛下驾崩,太子正式登基,翌年改号建安。

新帝登基,一般朝堂会有变动。在监国时期,朝堂已经过不大不小的变动,原太子时期的属官,亦从新宠变成旧爱,最终元丰时期的旧臣,反倒比较稳当。

政事堂原首相王相年愈七十三,一直不曾致仕。最终在福庆殿摔一跤之后,瘫倒在床再也无法上朝,宁悟明升任中书省右仆射。

大齐朝堂

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与枢密院共同掌文武大权。其中中书省权势最重,置中书禁中,即为政事堂,右仆射为政事堂之首。

宁悟明为相多年,到后期时,政事堂基本以他的意见为主。新帝登基之后,若他做不了首相,宁氏就该有大麻烦了。

除去宁悟明升迁,在江州府多年的夏恪庵,被调回京城任户部尚书。

九月的江州府,秋老虎在太阳当空时,仍有余威。

夏恪庵戴着草编的斗笠,身上穿着布衣短褐,蹲在田埂边,望着眼前金黄的稻田,满脸忧伤。

“唉,吃不到新米了。”夏恪庵痛心至极,念叨完新米,又开始骂街。

“老子稀得做那劳什子尚书,京城那破地方,鼻屎大的心眼,能生出一百八十道弯弯肠子,只有宁江南受得了。”

夏恪庵蹲得腿发麻,干脆一屁股坐下来,双手撑着地,仰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学着狼那般嚎叫,发泄着心中的郁闷。

嚎丧完,夏恪庵还是感到不痛快,开始对户部指桑骂槐。

“户部尚书,呵呵,也敢称户部掌管天下财赋,羞死你祖宗八代!天下的财赋,要是没老子的江州府,户部就是街边的叫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