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太子妃后我躺赢了(29)+番外
布尔和确实还没有休息好,主要是平日里没有醒过这样早,还很不适应,听到历嬷嬷的话,知道她的话是对的,就点点头,靠着嬷嬷肩头小憩了起来。
马车轱辘有节奏的转动,加上历嬷嬷的手轻轻的安抚,布尔和很快就睡着了。
历嬷嬷第一声叫醒的时候,布尔和就醒了,这一小觉睡得很好,之前看起来还不太精神,这一次算是彻底精神了。历嬷嬷见此,也是对自家格格的好心态内心暗暗佩服。
布尔和清醒过后不到一会,外面就传来小太监的声音:“格格,到了,该下马车进宫门了。”
布尔和也是和额娘进过宫的了,知晓在宫门后要下车,也就应了声,在历嬷嬷的搀扶下下了车。
稍稍等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其他几家格格也都到了,小太监在看到人数齐了之后,拿出对牌和守门侍卫说了几句后带着几位格格和随身带着的下人一起迈步进入了紫禁城。
刚一拐弯,进入了永巷,就见到那里已经停好了四顶小轿。为首的嬷嬷对着几个格格行了礼道:“这儿离慈宁宫还有一段距离,太皇太后心疼众位格格穿着花盆底走路不方便,特意吩咐奴婢为几位格格准备了小轿,还请几位格格入矫,奴才们带着去慈宁宫。”
布尔和和其他几位格格对视一眼后,按照那嬷嬷的安排纷纷进入了小轿坐好,让小太监们抬着出发去慈宁宫。
格格们随身带着的下人也随着自家主子一起行动,候在轿子外面,随时听候。
历嬷嬷观察到,这一次跟着进宫的基本都是嬷嬷们,其中佟格格身边的那个自己之前在宫里还见过,是景仁宫出来的,不过自己在太皇太后身边不打眼,估计她没有见过,所以面对自己,也没有露出什么疑惑或者熟识的表情。
看来,佟家对这个佟格格是抱着大信心的,就一个普通到皇上见都没见过的表妹也给送上了之前佟太后宫里的贴身嬷嬷随侍,这样看来佟家是打定主意要进入太子宫了。
第10章 慈宁宫见面
抬轿子的小太监们是宫中专业的,抬起轿子那是稳稳当当的,不一会儿就到了慈宁宫门口。
此时慈宁宫门口苏麻喇姑已经在那里等着了,要是一般大家格格进宫她肯定是不会这样热切的,这不是知道里面有一个是未来太子妃嘛!
而且她也是知晓内情的其中一个,知道这个太子妃是为了救主子而来,未来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对于太子妃那是既敬畏又怜惜,所以就想着自己亲自过来迎接。
这也就让历嬷嬷更加肯定了这一次还真的是有什么大事的。
别人不清楚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地位,她们这些老人可是十分清楚的,在慈宁宫里就是皇上也称呼苏麻喇姑为老师,平日里更是称其为苏额娘的。
这样的人物却在宫门口,即使这是慈宁宫门口,却也显示了此次进宫的几位格格中,未来肯定会有高位。除去皇上后宫,那么呼之欲出的就只剩下太子妃了。
要说这历嬷嬷也算是聪慧的了,至少其他几位格格的随身嬷嬷都是家中有在朝为官的老爷猜测才肯定这一次是为了选取太子妃或者说相看太子妃,历嬷嬷在乌拉那拉家可是还没有得到主家信任的,却能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猜出来,可见她的能力了。
这也是当时苏麻喇姑选择她去当布尔和教养嬷嬷的主要原因。聪明却识时务的奴才才能够教导出更优秀的格格,这样乌拉那拉氏不管是成为哪位皇子的嫡福晋,对于皇家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见到苏麻喇姑上前来行礼迎接,几人面上惶恐,内心都是惊喜,也赶紧躬身回礼。都是大家族子女,家中都有在朝堂上当大官的家人,对于这一次进宫,昨天家里都分析了一波,都认为是为太子相看太子妃的可能性更大。
他们也都是经常随着家人一起出入宫宴的,对于太皇太后身边的苏嬷嬷当然也十分熟悉了。尤其是佟格格,在佟皇后离世前,那可是经常进宫来,时不时还会小住的。
就是钮祜禄格格和董鄂格格也是经常参加宫宴,对宫中也很是熟悉,进宫来也是当做寻常,没有一点紧张感。
她们四人中也就布尔和是第二次进宫,且与其他几位格格也不熟悉,说起来也不怪布尔和和她们不熟悉,因为以前乌拉那拉家经常出面交际的格格是布尔和的姐姐,布尔和又是还小,常年和老夫人一起待在别院的,所以和这几位大自己好几岁的世家格格们还真的不熟。
她今年回府随额娘一起赴宴也交了几个要好的小姐妹,只是小姐妹们都是和她差不多同龄的,也是十一二岁左右,在今日这种场合,是不会出现的。
在慈宁宫宫女出来回报说太皇太后召见后,几人下意识的打量了自己是否有不妥之处后才随着苏麻喇姑一起款款步入慈宁宫正殿。
此时的孝庄正端坐在椅子上等着呢,身旁待着的还有一早从慈仁宫赶过来的皇太后琪琪格。
四个格格见此连忙上前行礼:“奴才给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吉祥。给皇太后请安,皇太后吉祥。”
孝庄见她们行礼整齐划一,声音也是不高不低,十分满意她们的规矩,连忙出声道:“起来吧,苏嘛,赐座。”
四个格格又赶紧谢过太皇太后的赏赐后才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坐下了,只不过屁股也不敢全坐,而是只坐了三分之一,身板挺直,方便随时接受太皇太后的问话。
太皇太后见此,也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接下来笑呵呵对着几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道:“哎呀,哀家的慈宁宫地板上可是开出了花儿?让你们一个个的只顾着低头去看啦,快快抬起头来,让哀家看看咱八旗贵女的风采,也好养养眼,舒缓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