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为太子妃后我躺赢了(314)+番外

作者: 喜欢山茶籽的慕雨青 阅读记录

康熙:“混账,他哪里有罪,他早就...”

见到底下两个儿子正睁着大眼睛盯着自己,康熙赶紧将自己要脱口而出的话收了回去。“行,那就先关着吧,等查明一切之后你们就明白他是无辜的了。”

康熙用一种世间唯我独醒的眼神看着底下跪着的两个儿子,殊不知底下的两个兄弟俩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见了对皇上的嘲笑:他们都已经查了这样久,还能够顺顺利利,能不清楚陈大人是冤枉的?而且他们为什么这样顺利的就得到了账本,以及今日为什么陈大人只是喊了一声冤枉之后什么也不辩驳?

那可不是认罪,也不是陈大人听话为皇上顶锅,而是他清楚现在户部借银的弊端越来越大,这已经不是皇上好心帮助生活困难的大臣解决难题,而是已经演变成能够严重影响到社稷稳定的大事上来了。

所以陈大人在见到是他们在有心查这事的时候,直接一路放水,想要什么证据就想法设法的送过来。

可以说这一局已经不单单是太子一开始一个人的想法了,而是太子和户部联合起来想将这块毒瘤给挖除的计划了。

康熙虽然不清楚这件事是由太子与户部搞出来的,但是目前来说他清楚太子那里肯定是有证据的,不然那奏折中不会写四千多万白银。这个数字随便估算可是算不出来,再说没有证据也不会写出这样大的数字。

康熙:“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这是真的吗?”康熙刚刚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也是惊呆了,不然在朝堂上不会那样生气。整整四千万两啊,不是四千两,这个数字,说实话,他的国库连三分之一都没有。他们怎么敢的?怎么敢借这么多白银这不就相当于这些年花着朕国库里的钱来养他们这些蛀虫吗?

胤礽示意胤禟回答,这个数据是他调查总结的,功劳就应该算在他头上,自己现在就不用插话了。

胤禟懂得胤礽的意思,心里感激对方不抢功劳,在康熙的注视下开口回答:“这些都是儿臣前段时间在户部搜集到的数据,这些还都是近十年的,再往前就不太好查了,那些账目已经封存了。

要是皇阿玛想要具体的数字,还需要儿臣接下来去户部调取所有账目再核实一遍,这报上的数据只是儿臣根据了解估算的,最终结果还需要几天。”

康熙没想到这还不是最终数字,按照小九的意思,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因为他没有账本,所以明细没法计算。

想到这里,康熙的心情更加不好了。虽然世人都说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可是世人还说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有金钱,光有仁义,吃不饱穿不暖,到时候要那些所谓的仁义骨气有什么用?

就如同这偌大的一个国家,库银可不仅仅是一笔数字,更是接下来遭遇自然灾害或者面临战争时的底气。当他得知自己的国库只剩下不到五十万两的时候,他是真的怒了。这一次,如太子所愿,皇上不会愿意姑息了。

康熙紧盯着胤礽的眼睛:“太子,你和朕说,这事情你为什么会主动去抖出来?这对你可没有什么好处吧?”

不要怪他阴谋论,实在是在这件事情当中,他看不到有对太子的任何好处,不仅没有,这件事一旦开始了,那么后续针对太子的将会是整个朝堂了。谁家没有沾亲带故,这借银可不是一家两家,到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拔出萝卜带出泥,太子的处境就会比现在还差了。

胤礽见状眼神也不躲闪而是直直的和康熙对视:“因为那是儿臣的愿望,儿臣希望我大清世代昌盛,政治清明,欣欣向荣,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看出胤礽没有撒谎,康熙沉默了片刻,对着仍旧跪在地上的兄弟俩摆摆手:“既然你们都是这样想的,那这件事就好好查,有什么问题,到时候朕来接手,跪安吧。”

胤礽嘴角不自觉的开始了上扬,皇阿玛既然愿意为他们兜底,那么接下来他们就放手去查了,这一次不将这些蛀虫都给抓出来,就枉费他这一番辛苦了。

“儿臣告退。”

第135章 磨刀霍霍,佟家有难

本身就已经搜集了不少证据,接下来就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很快关于陈廷敬的事情就查清楚了,他确实一分没贪,直接接被释放了出来。

但是户部的税银也确实只剩下五十万两了,接下来这个事情就不得不直接放在朝堂上来讲,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接下来的规划,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那些官员们也纷纷反应了过来,国库的钱为什么这么快就消耗殆尽,别人不清楚,他们这些现今为止还在不停借款的能不知晓?

合着这是皇上和太子唱双簧,不想借钱了,现在想要收回之前借出的呗!他们就说为什么最近太子的态度这样强硬,还直接将皇上最信任的户部尚书给弹劾了,合着这就是杀鸡儆猴,而且陈廷敬只是去牢里走一遭,查明了清白之后不是已经放回来了,一点损失都没有。

此时龙椅上的康熙当然清楚底下的那些大臣们估计已经开始埋怨自己出尔反尔,可是这一次他也确实生气,想要惩治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数目累积的太大了,要是再这样下去,就是万民供养这些蛀虫,而不是建设大清。

这些可都是他的钱,自己想要给那是赏赐,可是你们无休止的拿,那就是错误。

事情查明,皇上直接下令收缴欠银,有借款单在,朝中大臣们就是想要不认也没办法,白纸黑字写着呢,甚至还有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