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万人嫌他真的不想爆红(212)+番外
第一部分是文化探秘——大家需要前往塔尔寺完成定向任务;第二部分是体能挑战——青海湖沿线自行车骑行十五公里。”
林知屿:“……”
他一边掏出手机开始搜索十五公里的骑行时间,一边转头看向牧绥:“我,菜,捞捞。”
牧绥睨了他一眼,似笑非笑地说:“不是不怕高反?”
林知屿嘟囔道:“……我好像可以怕一下了。”
……
高原的紫外线很强,刺得人睁不开眼,林知屿又戴了帽子又戴了墨镜,结果一走到室外,又被冷得默默从行李箱再掏了一件厚棉袄套上。
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他们在塔尔寺完成了一堆文化探秘任务,从抄写经文到辨认藏传佛教的建筑结构,最后甚至还得完成一个“默契考验”——由搭档分别描述一件展品的特征,然后在一堆类似展品里找到对方描述的那一个。
这种猜东西的光荣任务,自然只能落到林知屿的身上。毕竟通过两年的潜力激发,他的记忆力赶超高三学生。
比如,牧绥刚极其精炼地吐出两个词:“金色的,六只手。”
林知屿就飞快地指到唐卡上的佛像。
于是他们组不负众望地得到了第一。
到了下午,气温则稍微回暖了一些。
林知屿脱了棉袄丢在节目组的身上,甚至连冲锋衣都解了下来,系在腰间。
碧空如洗,风吹草低,原本还有和别的组一较高下的意思,可自行车刚骑了几步,林知屿的注意力却全被周遭的景色吸引。
连带着节目说的“奖励”都被抛在脑后。他和牧绥骑骑停停,时不时地还拿出手机拍摄下低空盘旋的棕头鸥和远处的苍山负雪。
风把他的头发吹得凌乱,系在腰间的冲锋衣袖勒出一截细瘦有力的腰身,脊背拉出一条好看的弧线,像是一张将拉未拉的弓。
路上被一群牦牛堵住了去路,林知屿想起导演先前说的一只牦牛三万的传闻,老实巴交地停下车来。
更何况真要硬碰硬,他也撞不过它们。
和他们有着同样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除了早就来过一趟的旅行博主三许和里里,其他两组也纷纷开启了“摆烂赏景”模式。
最后倒是演变成了一场比拼哪组拍摄的素材更多的“加时赛”。
大概是没见过开拍两天就撕了两次剧本的嘉宾,可愁坏了节目组的工作人员。
最后在几人的据理力争下,只好给他们认命掏出了买好的门票,把他们都放了进去。
骑行的终点在二郎剑景区,一望无际的青海湖湛蓝无垠,皓白的西王母雕塑在湖中静立。
成群的棕头鸥在码头上盘旋、在礁石间栖息,彩色的经幡在午后清爽干燥的风中翻涌成浪。
林知屿刚掏出一片从午饭餐馆里顺来的饼干,下一秒,一只棕头鸥低飞而下,趁他还没反应过来,就啄走了大半。
林知屿无奈,只好伸出手把剩下的小半片碎末抛了出去。
忽然,一阵风吹过,他头顶上的渔夫帽掀起一角,很快就打着转逃了远去。
他狼狈地去追,好不容易在栏杆尽头截住了帽子,又转过身要去够牧绥的手机:“快删了快删了!”
牧绥顿了一下,幽幽地把手机放到了身后。
林知屿:“嗯?”
“其实很好看。”他淡淡地说道。
林知屿才不相信,伸手就要去抢,牧绥避了一下,又怕他摔了,抬手扶住他的腰。
林知屿只好换了个计策,抬起眼直勾勾地盯着他:“那牧先生给我看一眼总行吧?”
牧绥怎么会不明白他的心思,但还是无奈地把手机递了过去。
照片确实像他说得那样,并不难看。
林知屿在牧绥的镜头下总是无比鲜活——
歪斜在湖中的树晃着枯枝,天地合缝成通透的蓝玉。三两结伴的斑头雁掠过水面,翅尖挑破澄澈的镜,碎银般的波纹追逐着云影奔向天际。
青海湖上的风很自由。
实况中的林知屿也很自由。
牧绥伸手绕过他的胳膊,在林知屿犹豫的档口抽走自己的手机。
“小鱼,我怎么会骗你。”
第110章 心跳旅行(5)
◎居然用这种色|诱的伎俩报复他!◎
他们的下一站是茶卡盐湖。
林知屿坐在副驾, 看着牧绥开车沿着公路一路向西,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
因为景与景之间间隔很远,西北的旅程大多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
天色渐晚, 天地间的光线逐渐柔和,西北特有的旷野感却愈发明显。远处是连绵的雪山, 近处是无尽的草原和牧场,偶尔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牛羊安静地低头吃草。
林知屿的耳机塞了一只, 听着前后两辆车上的里里和喻安讨论该怎么在盐湖拍出绝美画面。
他偏头望向窗外,感受着凉风拂面,额前的碎发被吹得向后飞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半眯着的眼。落日沉向地平线,大片金红色的光晕从云层的缝隙中倾泻下来, 洒在辽阔的盐湖之上。
从远处看,它们像是一望无际的雪野, 又像是宽阔无垠的镜面。
察觉到林知屿的目光,牧绥侧过头看了他一眼, 问道:“在看什么?
“在想等会儿任务又要干什么。”林知屿懒洋洋地靠着座椅, “按照大部分恋综的套路, 可能会想让我们在天空之境里拍些亲亲我我的照片,或者再搞点不心动对视挑战……”
“……完了,牧先生苦心经营的人设要在今日崩塌。”
【你又知道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