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162)+番外

作者: 梅兰塔 阅读记录

倒是天文系那边的蔡晴学姐找过俞妙则,问她要不要搭伙再干一票,做天体模型的项目。

俞妙则也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要考虑一下。

她是有过星星梦的,如果大学时还瞻前顾后就太怂了。

但其实天体模型这个项目,全名是叫做天体模型数字化,和俞妙则的专业相关度只能算是很勉强才有些沾边。

并且蔡晴的这个项目,从她大四组局组到现在研二,看起来不像有什么发展前途。

有点像是驴人的。

抬头看见今晚的星星依然很明亮,俞妙则就决定暂时不再去想这件事情了。

戴上泳镜后,俞妙则就一头扎进水中。

南荣敏也才将挂到脑门上的泳镜戴好,然后追着游上来。

到暑假时,俞妙则依然是到吴教授的课题组暑假实习。

这一年的时间,课题组里有师兄师姐毕业离开了,也来了新的师兄师姐。

一直对俞妙则很关照的申师姐也走了,在毕业后去了海市。

现在课题组就变成依然整体嬉皮笑脸的关师兄带着一群师弟师妹干活,每天像是鸡飞狗跳一样。

等到明年春学期开学后,俞妙则就要以准新生的身份过来了。

相比于其他同学到大四就开始安心搞论文时,俞妙则的大三阶段还有很多排课。

只不过从论文选题开始,校园墙里每天都有人在哀嚎。

以前她们是旁观者,而现在她们也变成挺有感触的其中一员。

前期论文导师基本不怎么管这群学生,大家报上去的论文选题,只要不是一眼看着太离谱的,都会给了通过。

但是学院群里每天都会有新笑话。

比如隔壁学院的某某学生的选题竟然是制造永动机,据说把他可怜的导师气得差点进了医院;还有某某学生的论题是证明地幔铁路计划的合理性,因为太过离谱而让人觉得不太像是真的。

俞妙则就在安安分分地磨着开题报告。

查资料和撰写论文对她来说都并不难,只是有时候忙着忙着就忘了时间,一瞥发现已经凌晨两点半了。

这样就导致第二天起来特别痛苦,上课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精神,只能猛猛喝着咖啡提神。

到周末没有课的时候,一觉醒来就是中午十二点了。

渐入寒冬,下午还没有下课,天就已经灰蒙蒙的黑了。

冬季的学校里只能看见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景,还有站在大雪中光秃秃的树枝。

每年这个时候,她们就会特别期待春天。

只不过等到春天到来,南荣敏却延迟了半个月才回来。

再见面时,南荣敏就满面春风得意地跟俞妙则说,她已经确定好在海市云科院那边的导师了。

俞妙则也很开心地恭贺了她。

将毕业论文和升学这两件大事落实下来,大家都能彻底松一口气。

因为大三第二学期的课程已经很少了,南荣敏就几乎每个星期都往返着海市和上都,都快要变成空中飞人了。

俞妙则也开始正式到实验室里干活。

到她修完本科学分提前了一年毕业时,班上不少同学都特意来祝贺她。

心直口快的同学笑着说,现在俞妙则要提前升学了,总算他们可以来竞争一下下学期的专业第一了。

大概从初中到大学,她都是永远矗立在山峰最高处的丰碑,别人遥遥望着,却永远也没有机会越过去。

研究生开学后,俞妙则就要搬到新宿舍,和两个同样是研一开学的姑娘同住。

不过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基本在研一的第一学期就能够处理好学校内的所有课程,后面的时间就是安心地待在实验室。

为了方便平时过去实验室干活,俞妙则就直接搬到学校外面住。

春去秋又来,这一整年她完成了发论文,以及跟已经读到博一的蔡学姐完成了数字化天体模型系统,只不过她还将原来的天体模型演示添加上一个行星临界区域。

国外正在构建地球哨兵卫星系列,但是据说这个系列卫星主要是对地球的地面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观测。

而行星临界,更类似于近洛希极限的一个计算和监测点。

“太空警卫队吗?”蔡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天上,才犹豫地说道,“可如果真到了能派上用场的那一天,再让太空警卫来执行任务,好像也来不及吧?”

看见天空上忽闪忽闪的星星,每一颗星星从宇宙中走过都能留下星轨的痕迹。

俞妙则就走到望远镜后,只是看着更为遥远的宇宙。

会有那一天吗?这是所有人都不会希望的结果。

好像进入千禧年后,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关于世界末日的传闻涌动着,但最后都被证实不过是讹传。

回到实验室,正好和关师兄在门口碰了面,然后一起被吴教授喊过去了。

关师兄是在明年博士毕业,俞妙则也即将结束五年的学业。

其实上都大学航院的学生当中,如果是要继续走科研路线的,每年毕业后选择去海市那边的学生都占到1/4。

吴教授找俞妙则来谈话,主要是想要劝她留在上都读博。

不过读博这件事从始至终都不在俞妙则的规划之中。

见她心意已决,吴教授只是说觉得可惜。

但如果不读博的话,对于她要去海市研究所发展,吴教授觉得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海市航天研究所在每年都会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博士毕业生,及优秀的硕士毕业生。

俞妙则就属于后者,优秀的硕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