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王妃扛着火车连夜出逃(348)
余南卿抿唇,是因为苏挽烟在翁城,所以他才赶来。
东海不会跟大晋决一死战,但是小摩小擦肯定会有的,他怕苏挽烟受波及,所以才马不停蹄的赶过来。
不对,即便不是在翁城,他也会赶过去把苏挽烟接回身边。
数月不见已是极限,不把苏挽烟带在身边,他不安心。
不过这一层,苏挽烟不知道也无妨,他抬手轻轻撩起苏挽烟的一缕长马尾,声音轻而沉淡:“我与东海终有一战,但不是现在。”
内患未除,何解外患?
他要回京,先把内患解决了,否则与东海相战,轻则两败俱伤,重则一败涂地。
“什么时候?”
“不知。”余南卿道:“烟儿不必担心,即便东海进犯,也有司旸坐镇,坏不了事。”
这就是他点名要司旸的目的。
其他人,他信不过,司旸总归是与他们站同一阵线的人。
除了司旸,还有吕策忠也会留在翁城,驻守边境的边城军加上龙骑军,只要不是太大的战事,这些兵力应付东海足够了。
“不是。”苏挽烟好笑:“我是问你什么时候回京?”
余南卿恍然,思忖了片刻:“烟儿什么时候得空?”
“这得看你呀,我什么时候没空?”顿了顿,又问:“不过带上我真的好吗?我不会武,会不会碍你的事?”
“我从未如此觉得,烟儿也切莫这般想。”
只有她在,他才能安心,否则他迟早崩溃。
余南卿道:“不过,我与烟儿需秘密回京,不可惊动宫中那位。”
“……”苏挽烟眼珠子左右看了看,起身把屋中的门关紧,再回到位置上,凑近余南卿:“你跟我说实话,你想做什么?”
“不用太详细,只说个大概就可以。”苏挽烟知道,很多东西都是随机应变,细节什么的根本没办法交待太清楚。
“烟儿。”余南卿抚上她的脸,动作轻揉得像在抚着一缕轻纱:“你我第一次京城遇刺,我便立下誓言,当日我若不死,他日我必叫他十倍奉还。”
他会与元和帝不死不休,否则他与苏挽烟,以后都无安宁之日。
此话一出,苏挽烟便明白了。
她不问余南卿那之后的事,也不问余南卿接下来该怎么做,余南卿既已决定,那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苏挽烟起身,从衣柜的一个抽屉里拿出这些天整合出来的资料,不多,只有薄薄的,一本书的厚度。
她把资料摆到余南卿面前。
“这是什么?”余南卿好奇。
“我来翁城的目的。”
余南卿看了一眼苏挽烟,这才伸手打开,从第一页开始,记录的是苏挽烟这些天在翁城的所见所闻。
从民风习俗开始,到对翁城的逐一分析,包括但不限于这里的地形,土壤,取水等问题。
苏挽烟不仅作了分析,还给出了解决的方案,有以长远来计算的,比如开渠引水,修复城墙等事,鉴于翁城的贫穷程度,暂定的时长是三到五年。
第316章 原是我跟不上烟儿的脚步
也有以短时间来计的,比如马上就进入寒冬,翁城百姓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保暖的问题,棉衣被褥等物翁城的百姓一般都是到别处购入,但因为穷,每年受冻的人不少。
在此苏挽烟倒知道一个法子。
之前在现代的电视上,看到过有个野外生存的节目。
节目上的人将一块大石头烧热,铺上垫子,睡在石上可以抵一个夜晚的寒凉。
除此之外,烧热的鹅卵石也可以用来做烧肉或者薄饼等食物。
翁城临近石山,那里有许多可取之物,趁着现在还是初冬,可以将这个法子告诉百姓,尽可能的采些石头回来,不用太大,烧热之后铺到床垫下,兴许能熬过这个寒冬。
里面所写的,都是苏挽烟目前能想到的。
余南卿一张张的翻着,内心惊诧之余又带着莫名的激动,眸眼诧异:“这些……都是烟儿所想?”
在王府的时候,苏挽烟每日都会花些时间去摆弄药材,他以为苏挽烟只对医术着迷,没想到在这些方面也能有这样深刻的见解。
“也不全是我自己想的,好多都是问了其他人的意见,像这个……”苏挽烟伸手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道:“看,这里,这是黄叶给的意见,翁城土地贫瘠,她说种植豆类的植物比较易活。”
“除了豆类,还有萝卜,薯类,都是可以在这边种的,不过种植的第一步便需要开荒,翁城百姓农户不多,都是些铁匠跟木匠,要么就是猎户。”
这些当地的百姓多多少少也知道,但每年收成都不好外在的原因也有很多,她都一一写在了上面。
除了请教黄叶,还有小步跟田中这些人,她都问过。
因为他们都是走南闯北出来的,也有自己的故乡,这种事自然是比苏挽烟要懂得多,将汇聚的事物去繁为简,再去其糟糠取其精华,把它们记录下来。
苏挽烟说道:“那你打仗,没个三五年打不下来吧?何况东海又不是什么小国,再有,要是元和帝不召你回去,你可就得一直待在边疆了,我这些计划,从长远计还是很需要的,是不是?”
其中自然还有她最擅长的救死扶伤,医馆的地址她都已经选好了,就等着哪天不用躲在暗处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开张。
你要说军队上的事,她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这个后勤她还是能出一份力的。
余南卿突然看向苏挽烟,神情好奇:“烟儿,你一个闺中女子,究竟是如何懂得这般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