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婚夜,王妃扛着火车连夜出逃(371)

作者: 伊玉 阅读记录

苏挽烟勾唇,心里很是满意,嗯,能帮上忙便好。

看完城墙,秋叶又带着她坐马车到了城外。

翁城土地贫瘠,许多农作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当时苏挽烟也是在集册上把这个问题记了下来的。

她离开翁城后,小步跟田中经走访完善,发现并不是这里的百姓不会种植农作物,也不是缺少种植的知识,只是因为战火的原因,许多人不愿意留在翁城。

所以剩下来的百姓,所种之物寥寥无几。

种类少产量少,种子也留不下来,熬不下去最终又离开翁城,如何循环往复,便没有百姓再愿意种地。

小步跟田中也不会种地,便寻问了当地有经验的百姓,请教要怎么在这种情况下种好地。

再有便是买种,引水浇灌这些问题。

其实苏挽烟册子里都是附加了解决方案的,离翁城最近的一条河流,才距离五公里,在河流两边开垦荒地完全没问题。

凿渠引水虽然会费些人力物力,但按长久发展,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这些方案跃于纸上十分容易,但要实施却十分艰难,这里的百姓多年都是夹缝中生存过来的,得过且过已是他们惯有的心态。

小步跟田中最难的是调动民心。

好在翁城还是有愿意干的百姓,更何况后有龙旗军驻扎,又有吕将军从旁协助,修补城墙的事在当时又是与开垦荒地一事同时进行。

无形中也是给了百姓一丝希望,原是只有几个人开恳,后来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而他们加入之后,小步跟田中才知道,这城里许多的百姓都是有自家地的。

只不过没人管没人种,就荒废了,当他们再拿起锄头的时候,那耕种的田地不自觉的就区分开了。

百姓耕地,调派过来的龙旗军则负责凿渠引水。

这是个大工程,所以苏挽烟到的时候,那引水的渠还在一点一点的挖,水源的与城的直线距离是五公里,但若要盘根错节的覆盖农田,挖出来的便断不仅仅只有五公里。

是个耗时耗力的事。

苏挽烟见到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的时候,心中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情绪,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会这么快被实现。

她以为那些都是一年后或者几年后才会去做的事。

而且,她是个门外汉,她去做这些的时候只是建议,没有想过会被完全采用,余南卿却没有二话就让人去做了,其中重视不言而喻。

“是了,娘娘,还有一件事。”秋叶说得兴致勃勃,完全停不下来。

苏挽烟敛下上涌的情绪,笑问:“什么?”

秋叶从怀里拿出一张信封:“娘娘,这是卫大哥一月前寄来的信。”

卫祥!

苏挽烟忙拿过来,打开。

这几封信中,记录着的是药铺沿途所开的地点,虽然只有几月的时间,但大大小小的药铺在大晋已经开了十余家。

药铺药材,大夫一应俱全,许是知道苏挽烟会用到,所以临近边境的药铺,卫祥着重多开了几家。

而开药铺,进药材的银子,都是从跑商所赚的银子中出。

信纸有两页,看到第二页的时候,苏挽烟微怔了怔。

在分布购置药材的时候,有个神秘的客户,暗中售卖了大良的草药给他们,而且都还是低价。

卫祥派人查过,却没查到这个人的蛛丝马迹,他心里不安,所以写在信中告知苏挽烟,怕会有什么圈套。

这个倒让苏挽烟没想到,药铺并不是大张旗鼓开的,而且还是以卫祥的名义,只要不是特别注意,应该不会有人注意到。

第337章 把什么事给忘了

苏挽烟把这件事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得排查一下在翁城,她还有没有别的仇家。

“娘娘,还有别的地方,您要不要去看看?”

苏挽烟点头:“好。”

从城外回到城内,秋叶带苏挽烟去了一座民宅。

居宅里面住着的是一对老夫妇,除此之外便没再看到其他人。

那一对老夫妇见到苏挽烟的时候还一脸茫然,但见到秋叶跟黄叶,眼神就瞬间变亲切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秋叶要介绍苏挽烟的时候,苏挽烟适时的止了她的话。

秋叶顿时明了,只说是带朋友来参观的。

那一对老夫妇也没有怀疑,将一行人请了进屋。

民宅的小院内,有一个小屋是新建的。

这就是秋叶想给苏挽烟看的东西。

依秋叶介绍说,现在翁城大部分还留守在城里的百姓,都建了这样的一座小屋。

是专门用来烧石的。

苏挽烟临走时留下来御寒的方法被城中的百姓采用,采回来的山石放至小屋中烧旺,待到温度差不多时便拿到房中,铺到床被之下。

算好时间,便刚好能维持一个晚上。

“上一年冬天的时候,多亏了娘娘的法子,城中大部分百姓都御过了严寒。”

苏挽烟心情很好:“做这些事的都是你们,功劳都应该算在你们身上,我什么都没做。”

她确实什么也没做,而且也没想到这些方法会真的有用。

应该也是经过了实验跟改良的。

“姐姐不必谦虚,要不是你的这些点子,他们也无施展之力。”跟在苏挽烟身后的苏驰恩开口。

“你倒是大方上了。”苏挽烟瞅着他好笑道。

苏驰恩看着苏挽烟的眸子明亮,脸上全是既骄傲又得意的笑容:“我就是觉得姐姐好,姐姐做什么都好。”

不然翁城的县老爷换了一个又一个,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