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养家日常(112)+番外
豆角子等蔬菜因为喊价便宜,零零散散的,倒也全卖出去。
最后就只剩下一些板栗和山核桃,很久都没人来问。
郑青云又吆喝几声,一转头见方竹在摸肚子,开口道:“时候不早了,不如先去吃饭。等会儿到糕点铺子问问他们收不收。”
只砸了几个核桃吃过,方竹早就饥肠辘辘,没坚持继续在这儿等,点头应下,帮着把摊子收拾干净。
两人直奔馄饨铺子。
这当儿该上工的都去上工,铺子里没早上来时那么拥挤,空出几张桌子。
老板娘坐在长桌前,左手拿面皮,右手用筷子蘸肉馅,一抹一捏,皮薄面片大的小馄饨就做好。动作之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两碗馄饨!”郑青云找张干净的桌子坐下,朗声喊着。
“哎!您稍等,马上就好!”站在大铁锅前的老板应声,从竹匾上抓一把小馄饨,往锅里一丢,又撒进几根青菜叶子,捞几下,就盛到碗里。
老板亲自把馄饨端上桌,笑呵呵说:“两位慢用,小心烫。”
小馄饨皮薄,煮熟之后变得透亮,隐隐能看见里面的肉馅儿。最上面还飘着层虾皮和葱花,香气扑鼻。
实在饿得慌,根本等不到放凉些。方竹取过调羹,舀起一个小馄饨吹一吹,就往嘴里送。肉馅儿剁得很细,紧致弹牙,味道也调得刚刚好。
郑青云见她吃得欢,在一旁提醒:“不着急,又不赶时间,慢慢吃就是。我去买几个馒头,你要不要?”
“不用,我吃这碗就够了。”
包子铺离这儿不远,郑青云没多久就端着竹盘回来,里面是三个热气腾腾的苞米馒头。在这边铺子吃饭的都习惯这样,东家点一份,西家买一碗,凑到一块吃,完事再把碗碟送回各家。
馄饨刚出锅,汤水热着,郑青云却好似不怕,一口接一口,三两下就把馄饨捞着吃完。又拿起馒头,撕成小块蘸汤吃。
方竹抽空看他一眼,总觉得那馒头很美味的样子,也掰了小半就着汤吃。
吃饱喝足,两人在店里坐了一会儿,才把十六个铜板放在桌上后离开。
秋日的风凉爽宜人,迎面吹来,消散吃饭时热出的满头大汗。
明日就是中秋,按着习俗,要吃月饼。这东西麻烦,她们都不会做,只能去糕点铺子买。
月饼花样还挺多,各种口味的都有。只是应个景,两人也没挑太多,让掌柜帮忙把五仁、豆馅、莲蓉、枣泥的各拣出两个,用油纸包好。
他们买的月饼不大,但一个也要八文钱,郑青云数出六十四枚铜板递给掌柜,等他接了,才开口问:“不知您这店里收不收板栗和山核桃。”
掌柜拨算盘的动作一顿,抬眼看向他:“收是收,不过得先看看货。”
郑青云连忙把背篓取下来,偏给他看。
掌柜从柜台后走出来,伸手抓了一把,捻着胡须道:“能行,但是价钱不高,板栗两文钱,山核桃三文。”
跟市价差不多,郑青云没跟他磨价,直接让掌柜过秤。
“六子,把杆秤拿来!”
被叫作六子的年轻小伙很快去后院拎了秤和箩筐过来,跟掌柜挑挑拣拣一番,将剩下的山货称重。
板栗十二斤六两,山核桃三斤八两,掌柜最后给结了三十七文。
走出糕点铺子,他们又去买了几两桂花酿、两斤精肉,并一些香烛纸钱。接着去城门口以十文钱租上一辆牛车,载着他们去到粮行,拖回两百斤陈谷子。
方竹靠在麻袋上,看着黑黝黝的大水牛有些艳羡,悄眯眯让郑青云跟车夫多聊一聊。
郑青云倒也听话,按着她说的,一口一个大哥跟人套近乎。
“大哥这牛可真壮实,废了不少心思吧?”
赶车的汉子哈哈一笑,有些自豪:“可不是,天天要一捆青草,还有麦麸、豆饼这些精料也没少过,隔三差五就带它去沟边吃草喝水。”
郑青云偏头看方竹一眼,见她听得两眼放光,无奈只能继续跟车夫取经。不仅问他怎么养牛,还问怎么驾车,最后车夫可能觉出不对,再不肯回答问题,车上才安静下来。
但方竹依然满意,回到家还讲给陈秀兰听,又嘱咐郑青云一定好好学着赶车。
中秋节这天,天气很好,夜里明月高悬,照亮整个院子。
晚食也十分丰盛,有新米蒸的大白饭,还有炒田螺、炸山螃蟹、肉末蒸蛋、肉片汤,当然月饼和桂花酿也必不可少。
饭桌被抬到院子中央,一家四口就着银白的月光,喝酒吃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各种菜色吃进肚里,正是对丰收最好的庆贺。
第67章
过完中秋, 两家人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每天铆足了劲儿砍树挖地。
可惜的是,入秋后阴雨天气也多起来,三天两头下雨, 误了不少工。中途还要抽空烧肥、种小麦, 又耽搁几天。不过好在越往山下走, 坡越缓, 再不必费劲儿拐大弯。
如此紧赶慢赶的, 一直到九月下旬, 近一丈宽的土路终于通到山脚下水沟边。
舒爽的风自林间吹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然落下,被流水载去远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致面向土黄的新路, 眼里尽是喜悦和激动。
秦德福好似更加黑瘦了些,此时笑得满脸褶子, “可算是开完了, 看着真顺眼,牛车跑上去定然稳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