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养家日常(116)+番外
“柴剩得不多了,今儿再卖一回,剩下的都留着自己烧。”郑青云喂完鸡回来,提着几个鸡蛋走进灶房。
天冷之后,新鲜草食变少,鸡群也寻不到什么虫吃,下蛋没那么勤。但好在母鸡多,每天还是可以捡到十来只鸡蛋。喂食的时候总能发现几个,顺道就带回来。
“嗯,也该歇一歇。”正在揉面的方竹接话,“鸡蛋攒的有大几十,带去一道卖了吧。”
郑青云应了声好,在一旁的木盆里洗过手,接替了方竹的活。
他手劲儿大,一团面很快就揉得光滑。方竹退到一旁切菜,时不时看他一眼,指挥他如何将面团擀成细长的面条。
自己有牛车,买柴也不用赶早集,便有足够的时间在家吃饱喝足再出发。冬日里就适合吃带汤的,热乎乎一碗下肚,暖身又暖心。
昨天买的豆腐还留有一块,方竹将其切成丁,掺着剁椒、鸡蛋用猪油一炒。等面条煮开捞进碗里,挨个浇上一勺,拌着吃就行。
郑青云依旧第一个放碗,喝口热茶漱过嘴,就去旁边的木棚里牵了水牛过来装车。
刚搬两捆上去,等饭吃的大黑、二白冲到门口,尾巴摇得欢快。郑青云一看,果然是秦大柱来了,手里还提着个竹筐,他还以为是要带去城里卖的,不想秦大柱直接把篮子递到面前。
“我爹昨天挖了几节葛根,给你们带点儿尝尝。”
这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山上多的是。郑青云打草时就发现不少,但这东西得冬天粉才多,忙来忙去的竟一直没腾出时间去挖。
郑青云记在心里,跟秦大柱道过谢,把竹篮送进灶房放好,陪着他喝杯茶,两人便合力开始装车。
屋里方竹她们也吃完饭,正忙着把鸡蛋装进竹篮里。
两个人上车,快得很,三两下就装够半车木柴。
郑青云提着鸡蛋不好驾车,只能跟在一旁走着。但不用背重物,一点儿也不觉疲累。
到得县城,不必去西市租摊位卖鸡蛋,跟着牛车走进小巷,沿路吆喝,自有人开门。卖鸡蛋,再顺带问一句需不需要木柴,两边都不耽误。
第69章
冬日地里没什么活儿, 郑青云也不用赶去卖柴,一家子难得起晚。
日光破开云层洒下来,给远处的丛林渡上一层金光。
院子里散落不少枯叶,方桃抱着竹扫帚, 从这头扫到那头。好不容易聚成堆, 一阵风吹过, 又飘得到处都是。只能气呼呼拿起扫帚继续清扫。
方竹跟郑青云一道出院子, 到门口就分了两路。一个走向牛棚, 一个踏进果园。
如今家里禽畜养的多, 每天早上都有一阵忙。
兔子不同于鸡和牛,要吃新鲜的草料才行,但冬日里在野外很难寻到。幸好萝卜和菘菜种有几分地,已经长成, 每棵掰两片叶子也没什么大碍,偶尔还能给鸡群加餐。
方竹掐着萝卜缨, 顺手就把周围长的杂草或是没长成的小苗给拔掉, 不一会儿就弄上一大筐。郑青云也给水牛喂过麦麸,并在牛棚铺上新的干草,关紧圈门,朝着这边走过来。
“今天掐的萝卜叶子多, 回去分些出来, 烫一烫压酸菜吃。”方竹一步跨到路上, 把冒尖儿的大竹筐交到郑青云手里。
“好, 就我跟小桃爱吃,不用弄太多。”郑青云点点头, “今天太阳好,等会儿吃完饭要不要跟我去山上挖葛根?”
方竹用脚尖踢着一颗石子慢慢往前走, 闻言有些高兴:“好啊!算起来也有几天没进山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寻到果子。”
郑青云笑笑:“运气好应该还有野柿子。”
“那也行,这时节的柿子才甜呢。”
说着话,小两口已回到前院。在屋檐下帮陈秀兰刮葛根的方桃一看满满当当的竹筐,就再坐不住。
跑过来兴冲冲道:“姐,我去喂兔子。”
方竹也没跟她争,从竹筐里捞出一大把鲜嫩的萝卜缨,就随她去了。
见陈秀兰目光落在自己手上,方竹解释:“那么多萝卜缨子,我想压点儿酸菜来着。”
“鸡食应该煮好了,舀出来正好烧热水。多烧两瓢,留些蒸葛根。”
方竹应了声好,就去灶房拿木盆出来洗萝卜缨。郑青云则将锅里煮得蓬松而柔软的番薯藤舀进桶里,又用丝瓜瓤子把铁锅仔细刷洗干净,重新添了清水进去。
他提起木桶刚走出门,方竹就端着洗好萝卜缨进入灶房。
灶洞里的火烧得很旺,火舌卷上灶膛顶,呼呼作响。但缸里舀出的水冰冰凉凉,又放的多,还是加过几次柴,才开始咕噜冒泡。
压酸菜不是什么难事儿。
滚烫的水从头到尾浇在萝卜缨上,将其淹没。不一会儿,萝卜缨就逐渐褪色、变软。
接下来就只需要等到水凉,找块石头压在萝卜缨上,再把木桶盖严,过几天便能吃上酸菜。
锅里还剩不少水,方竹在锅里支好竹架子,把切成块的葛根,和昨晚做的糙馒头都放上去蒸着。
大黑和二白一前一后飞奔而来,守规矩地没进灶房,只在院子里玩闹,咬得满嘴毛。
———
太阳越升越高,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地上铺着厚厚的落叶,红的黄的都有,脚踩在上头十分松软,动作间发出哗哗的声响。
二白进林子就钻得没影,不知到何处疯玩。反正到时郑青云一吹口哨就会回来,两人也没拘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