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养家日常(20)+番外
三人在门口等了会儿,秦大柱才到。如今太阳还是烈,他拎着东西走得快,热出满头汗,一跟方竹她们会和,就放下竹筐,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筒咕咚咕咚灌水。
稍作休整后,几人结伴往西市走去。
越走烟火气就越浓郁,有小贩挑着担子大声吆喝,路旁的面馆、包子铺里热气蒸腾,满是让人咽口水的香气。
方竹甚至还看见有人赶着一头大肥猪走在路上,时不时拿树枝在它屁|股上抽一下。
“西市那边有一排的猪肉铺子,这人应该是去卖生猪的。”
秦大柱常常来县里找活儿做工,见得多比较熟悉,见方竹她们都盯着那肥猪,笑着跟她们介绍。
方竹上回来城里狼狈不堪,哪里有空仔细瞧瞧,后来也一直闷在村里没出来过,如今是见着什么都觉得稀奇。
好在秦大柱兄妹俩也不嫌她慢,还一路细心地给她讲解,去哪家买米粮划算,哪家价黑别去,东南西北四市分别主卖什么……
方竹是听得认认真真,生怕漏掉一个字。
走了有一截,方竹眼尖地瞧见旁边一小摊前挤满了人。
“我要一个猪肉馅儿的!”
“还有豆馅儿的没?”
大家挥着手高声嚷嚷,好不热闹。
“你们都没吃早食吧?要不就买个烧饼吃吃,老黄烧饼可是这个!”秦大柱竖起大拇指,眼神已经飘向烧饼摊。
方竹低头看看已经在舔嘴唇的妹妹,问:“怎么卖的?会不会太贵?”
“肉的三文,豆馅儿的两文,啥也不放的只要一文!”秦大柱一看就是常常光顾的,对人家的价格清清楚楚。
看来味道是真不错,价格也还能接受。
方竹把竹筐交给方桃抱好,就跟着秦大柱挤进人群。
秦大柱一张口就是三个肉馅儿的。
方竹想了想,要了一个肉的一个豆馅儿的。
等待的时候,方竹便观察起这简单的小摊,只见那敞口的大泥炉里烧着炭,把炉壁烤得通红,上面贴着的长条饼子就慢慢被烤熟。女主人不错眼地瞧着,瞅准哪个好了,就拿钳子夹出来用油纸一包,递给客人。
后头的木桌子旁,男主人动作熟练地揪下一小团剂子,压扁后塞上一团调好的肉馅儿或豆馅儿,卷起来拿擀面杖随意一抻,那面团就变得又薄又长。再抹上一点水,轻轻松松就粘在炉壁上。
面饼薄,烤起来也快,虽排队的人多,但方竹也没等太久就拿上自己的那份。
烧饼用油纸包着,有些滚烫,外皮酥脆还有芝麻的焦香,咬一口就是油香十足的猪肉,或微甜的豆馅,实在是美味。
方桃眯着眼含糊不清地说话:“好吃好吃!”
姐妹俩买了两个口味,换着吃便能都尝着。
第13章
一整个热乎乎的烧饼下肚,他们也走到了专门摆摊儿卖菜的地方。
“茄子六文一斤,剩得不多了!”
“新鲜的豆角,今儿早上刚摘的,一斤只要四文,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少几个子儿我就全要了。”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穿着粗布麻衣的妇人,又或是带着绢花的年轻丫鬟穿梭在摊位之间,来来往往,稍不注意就撞着碰着,有些人赔个笑脸也就算了,有些却不依不挠地要吵上几句。
方竹小心护着怀里装满鸡蛋的箩筐,跟在秦大柱兄妹身后去交租摊子的钱。
来的路上秦大柱就跟她们说过了,在县城摆摊儿必须得到专门划出的地方,若是自己随意乱摆,轻则被罚钱,重则挨板子。
不过租摊的钱也不算贵,方竹她们是临时占用,只需交两个铜板。
当然,方竹也看见有人一口气交了好几十文。这种就是要长期摆摊,来租个固定的摊位了。
交完钱,几人在一年轻人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摊位。
不过方竹她们和秦大柱兄妹的没挨在一起,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卖菜的。
方竹放下东西,把搭背篓上的草席子铺在地上,然后将菌子分门别类地摆放好。
“婶娘说的没错,菌子的价钱都低了不少。黄丝菌只有九文,枞树菌、抹布菌八文,鸡蛋菌这些量少,还有十二文。”去问价的方桃小跑过来,蹲在方竹旁边也帮忙摆菌子。
“眼看这都要过季了,便宜些也正常。”
两旁卖菜的大娘都在高声吆喝,方竹瞧上一眼,清清嗓子也脆声吆喝起来:“菌子,新鲜的菌子,瞧一瞧,看一看嘞!”
方竹以前常常跟着爹爹去集市卖货,叫卖什么的都是做惯的活儿,哪怕街上人来人往,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见有人从摊前走过,就举起菌子满面笑容的问:“大娘,看看菌子?新鲜着呢,价也不贵,拿回去炒肉煮汤都好吃。”
有人理都不理径直走过,有人一问价又摇着头离开,方竹始终都笑着,有时还好声好气地道一声“慢走”。
“你这菌子怎么卖?”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摊子前站定,挎着竹篮子的手臂衣袖被拉上去一小截,露出带着花纹的银镯子。
方竹脸上笑容更盛,连忙给人介绍:“看您要哪种的,黄丝菌九文,枞树菌和抹布菌八文,鸡蛋菌芝麻菌贵点儿,十二文一斤。”
老奶奶弯下腰,在几堆菌子里各挑出一个看看,又放下,“贵了。”
嘴上这么说,脚却是没挪开。
“奶奶,我们这都是市价,没格外高喊,”方竹拿一个枞树菌掰开,“您瞧瞧,多新鲜,都是才从山上捡的,烂了和长虫的我们都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