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排球少年同人)稻荷崎旁白也要打排球吗?(164)

作者: 桔柚子 阅读记录

解说员A:“好!非常漂亮的一传!又一次,古森选手只用两球就接到了奈利选手的发球!”

解说员B:“而且这一球还是左手发球,看来古森适应得很不错啊!”

线上观众们:

[啊??这就接起来了?古森这么牛??]

[居然有人以血肉之躯硬抗炮弹!恐怖如斯,恐怖如斯啊!]

[我说你们别太中二啊哈哈哈哈哈!]

注意到排球弹起的轨迹,奈利修有些错愕,稻荷崎众人则迅速切换成防守的站位。

饭纲掌轻盈跃起,余光瞥过球网对面虎视眈眈的宫治和尾白阿兰,将球托给了球场左侧的佐久早圣臣——

佐久早圣臣看准时机,助跑起跳。

尾白阿兰和宫治已经猜到了这一球会给他,朝着佐久早圣臣全力扑了过去。

而角名伦太郎本身就在那个位置,三个人迅速组成三人拦网!

有着丰富的配合经验,他们三人的拦网简直是密不透风,几乎将佐久早圣臣可以选择的球路完全封死。

就算他的手腕再怎么灵活,他也还是个人类,不可能凭空长出几条触手,将击球点改到拦网的范围之外。

但佐久早圣臣却并不慌张。

他漆黑的眼珠里倒映出了像伞一样压过来的三双手臂,并没有刻意避开,而是——瞄准了角名伦太郎的指尖。

……不好!

注意到了他的视线,角名伦太郎瞬间意识到了不妙。

但已经来不及了,佐久早圣臣冷静地将球抽出。

排球撞上了角名伦太郎的手指,紧接着,就直接弹回井闼山的方向,并且毫无阻碍地落在地上!

原本还为这一球捏了把汗的稻荷崎应援团以为这波是完美封杀,顿时眉开眼笑,举起应援纸筒,兴高采烈地喊道:

“角名角名拦得好!”

“再来——一球!”

然而,他们话音刚落,就看见了举起小红旗的边裁,裁判举手指向井闼山。

应援团成员们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呐喊助威的声音也一下子弱了下去。

解说员A:“面对稻荷崎的三人拦网,佐久早选手选择了借手!”

解说员B:“非常聪明的打手出界,佐久早选手借手的技术也很不错呢!”

“哦哦哦这一球很不错啊!”饭纲掌竖起大拇指,朝着队友露出爽朗的笑容,“古森的一传真的是帮大忙了啊!小臣的借手也很及时!我还以为这一球要被拦回来了呢。”

古森元也揉着已经浮起红点的手臂:“其实也有运气因素啦……刚才碰巧就接到了,我以为要想稳接左手扣球的话,要等到第二局呢。”

竹原泰宪沉声夸赞:“不用那么谦逊。”

古森元也龇牙咧嘴地回应:“也没有啦,真的只是运气好,这次尝试的角度刚好把侧旋给中和掉了……”

“嘶——那个12号的力气未免也太夸张了,我的肩膀到现在还是麻的!”

此时此刻,稻荷崎那边。

奈利修垂眸看着自己发红的手掌,忽然有些沮丧。

如果这只是个普通的发球,他不会产生多余的情绪。毕竟他不会自傲到认为没人能够接到他的发球。

偏偏刚才他自我感觉良好。

这样一个信心十足全力扣下的发球,还是被接到了,而且还为井闼山创造了反击的条件……

奈利修压下心中低落的情绪,抬起头时,表情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呆毛已经塌了下去,整个人都肉眼可见的闷闷不乐。

与他仅有一网之隔,嘴上正和古森元也等人说笑的饭纲掌收回视线,唇角轻轻翘起来。

他愉快地想:

古森这一球接得好。

所以,当发球轮已经无法成为你们的优势之后……

你们,又会怎么做呢?

第一局的进度推进得比想象中的快。

比分很快就突破二十,几轮过后,就来到了局点。

这一回合里,排球飞到了稻荷崎那边,赤木路成将球接起之后,宫侑选择将球托给了奈利修。

奈利修蹬地起跳,轻盈跃起,抡动右臂,用力扣球。

竹原泰宪在他面前起跳,健壮有力的双臂朝着排球压过来。

他的单人拦网削减了排球的部分力道,古森元也守在他的身后,将这一球稳稳接了起来。

一传到位!排球朝着球网的方向飞了过去。

饭纲掌追着排球,在球网前轻盈起跳,伸出手,试图赶在排球飞过球网之前将球托出。

佐久早圣臣就在他的身侧高高跃起,而他身后的矢鸣洋二郎也开始迈步助跑。

现任王牌和王牌预备役都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饭纲掌的视线从他们身上扫过,似乎在考虑让谁进攻。

球网对面,大耳练和尾白阿兰也在猜测这一球究竟会给谁。

而就在这个时候——

排球就已经飞过球网!

啊???

大耳练猛然转头,这才发现,这一球并不是王牌进攻。

而是——

二传手的二次球!

那家伙居然在耍他们!

稻荷崎众人猛然醒悟,赤木路成朝着即将落地的排球扑了过去。

但他还是慢了一步,向前伸去的手臂最终停留在距离排球仅有一步之遥的位置。

他的胸膛重重地磕在地上,也排球“嘭”地一声落地,裁判吹哨,宣布这一轮由井闼山得分。

第一局终于结束,电子记分牌上的比分最终定格在25:23。

解说员A:“饭纲选手用一个二次球结束了第一局!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解说员B:“同样都是二传手二次进攻,这一球似乎与宫侑选手在刚开局时的二次进攻相呼应了呢。看来饭纲选手也是不服输的性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