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玖(68)+番外
白竹惊觉公主和阿玖已两情相悦,不需与旁人比争,便自知说错话,捂住嘴。看着阿玖指尖停留在宫服上,眉目温柔,于是提议:“我来给姑娘试试罢?”
后者犹豫片刻,点点头。
其实阿玖不太习惯穿这种雍容华贵的宫装,不过既然是她想看,那穿一穿也无妨。
宋怀瑾打量她一番,面露奇色:“你今日怎么穿的这件衣裳?天衣楼没做新宫服?”宋琼心不在焉地转着案上的空杯,头也不抬:“做了。我送人了。”
“……还是你的阿玖?”
宋琼终于抬头看他一眼,随后点了点头。
“你确定好彼此的心意了?”
“当然。”
“不找十九了?”
“找。”
宋琼看着宋怀瑾沉思不解的神情,淡淡道:“她和十九不一样。”
宋怀瑾给她斟酒:“你就没怀疑过,她就是十九?”
“当然想过,可是十九更加单纯,而且我记得,十九颈后有一处红色胎记,阿玖身上并没有,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或许是处理掉了呢?”
“可那时……若她真是十九,怎么会跟我半年相处下来,一点有关从前的记忆也没有呢?”宋琼叹息,多年苦寻无果,还被宋邺发现利用,她原本已不打算继续执着于寻找十九,今次被皇兄一提,不免伤神。从某些方面来说,阿玖和十九确实很像,可是同时也有截然相反的佐证,况且她从来没把阿玖看作十九或十九的替代来对待。
她们对于她而言,是不一样的意义。
宋琼垂眸,一些碎片记忆浮现。
火光里神似的眉眼,头发下若隐若现的胎记……像一个人,又好似不是一个人。
宋怀瑾眼瞅方才还好好的妹妹突然开始发起呆,便伸出五根手指在她面前晃了晃,引开话题:“罢了,不想此事了,夜宴结束后,父皇还要带我们一同去御花园赏月,有不少青年才俊,母后也在,你懂的。”宋琼一听夜宴结束还没完就算了,还要她面对一群风流倜傥的少爷公子,眉毛立刻拧作一股绳:“啊?我还要赶回去参加凤阳阁的中秋宴呢!”
公主一时激动,忘了自己正身处宴会上,殿内座无虚席,幸亏乐师持琵琶正奏到高潮,众人醉心听曲,未注意到这边。宋怀瑾小声耳语道:“如此……那你待会儿就趁赏月时,从御花园后面的小路溜回去,放心,有我在,会给你打掩护的。”宋琼抱拳,由衷赞叹:“不愧是我的好皇兄,怀瑾握瑜,君子之姿——”
好不容易熬到出行赏月,众人起身前往御花园。圆月挂云端,淡黄色的灯光糅合了月光,如水一般在御花园流淌。宋怀瑾望月踱步,宋琼跟在最后,随时准备溜走。
“良辰好景,不禁令人想赋诗抒怀。”宋怀瑾道。帝王赞同点头,抬头望月说:“以月为题,谁人敢来赋诗一首?凡赋诗者,无论好坏,朕皆有赏。”
话音刚落,宋怀瑾和宋邺同时前进半步。
“安王先请。”
“兄长在前,还是太子殿下先罢。”
宋耀打断二人的话:“朕知你二人兄友弟恭,彼此谦让,不过这中秋佳节,不必拘泥于礼数,既然是怀瑾先提,那就怀瑾先来罢。”
“献丑了。”
宋琼趁众人吟诗作对之际,带着青青溜进了古柏后的小道。
……
“嗯,安王的‘流星呼皓月,皓月灌山河’,气势宏伟;太子的‘新月照得新人好,千里江山终云吞’,志向远大,两人各有特色。”宋耀随口点评两句,口中干渴,便让众人前去石亭观月饮茶。
太子叫住宋怀瑾:“三弟留步。”宋怀瑾瞥见宋琼已成功离开,便不想再与宋邺周旋,道:“兄长文韬武略,怀瑾甘拜下风。”
“三弟过谦。”宋邺淡笑:“对于用兵之事,三弟经验丰富,每次出征皆凯旋,实乃大将之风。”宋怀瑾正色道:“卫国安邦,是我宋国男儿职责所在。”
宋邺见宋怀瑾转身要走,便跟上他一起,几句寒暄后,宋邺顺势提到安邦之事:“对了,谈及兵事,不知三弟可知近来青州暗藏隐患,蠢蠢欲动?”
宋怀瑾停下脚步,刚要询问,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叹:“哦?竟有此事?”两人回头,见是宋耀,一时心惊,惶然行礼。
“父皇。”
“父皇。”
宋耀颔首,让二人坐下饮茶。宋邺刚接过茶盏,就听宋耀点名问道:“太子,你继续说,这青州有何隐患?”
宋邺答:“青州距成为宋国领地已半年,但这半年始终事端不断,未能彻底安稳下来,青州知府奏折上说,常有身份不明之人故意挑起官民对立,而距离最近的一次滋事已有两月,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儿臣私以为……这段时间的安宁表象正是在为更大的祸事蓄力,青州本就处于宋姜之间,如今魏国即将造访,绝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宋耀点头,吩咐人将有关青州的奏折送去御书房,接着再次询问宋邺的看法。宋邺瞥一眼面无表情的安王,微笑道:“听闻安王在青州一带威名甚盛,不如就辛苦三弟带护卫队走一遭,只要让魏国使者在宋国期间,保证各州和谐安乐,也能彰显我宋国实力。”宋耀听完,看向怀瑾:“安王觉得如何?”
宋怀瑾道:“既然涉及宋国江山之安定,儿臣定当不遗余力。”宋耀点头:“好,那就按太子说的办罢。”宋邺接道:“据线索推测,青州这几日极可能发生动乱,三弟最好早日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