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种田娇妻不好惹(26)

作者: 萧景林 阅读记录

时间长了,他招呼的词儿也丰富了起来:

“叔叔,要吃碗馄饨吗?我们家馄饨皮薄馅鲜,特别好吃哦。”

“大姐姐,你们不来尝一尝吗?吃了馄饨会变好看。”

“小哥哥,吃了馄饨会长高高……”

很多人都被这小家伙给萌到了。有些人本来没打算要吃馄饨的,最后也留下来了。

馄饨摊子生意越来越火爆,自然也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妒忌和眼红。

而李如慧一家四口拿到工钱,自然回去会告诉丈夫宋二平,宋二平听到后也是一脸震惊。

他还抽了个空去馄饨摊前看了看,见自己老婆闺女一直忙个不停,两个儿子一个拉客人,一个当小二,又觉得好笑,又觉得欣慰。他还上前谢了这个妻妹。

李文竹见到宋二平本人,果然跟他想象中的差不多,挺老实忠厚的一个男人。

李文竹听说她在粮店做工,就问了几句粮店的事,又想着反正自己要用很多白面,去哪家买都是买,就叫他每隔五天送一袋面来。宋二平高兴地答应了。等他回去跟掌柜地一说,掌柜地也十分高兴宋二平拉到了一个大客人。宋二平又请掌柜地给小姨子便宜些,掌柜的自然懂这个规矩,就每袋面给便宜四文钱。

过了几天,李文竹觉得这面粉还不错,又推荐了给了周围卖饼的,他们也开始从宋二平所在的粮店买面。这下可把粮店老板高兴坏了。他当下承诺从这月开始就给宋二平涨工钱。

这下,宋二平家可谓是双喜临门。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们夫妻俩虽然不是性格张扬的人,但别人从他们的神色以及平常的吃穿用度也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日子今非昔比了。

这当中,最不平衡的要数宋家老大媳妇张氏,以及宋老三的媳妇罗氏了。

两人开始三五不时地聚在一起吐槽李如慧。

张氏感叹道:“秀儿娘看样子是要靠着妹子发达了。我听说,不但她自个有工钱,就连三个孩子都有工钱拿,她这个妹妹可真大方。”

罗氏撇撇嘴道:“一看就不会过日子,就当钱不是钱似的,怪不得被婆家休了。”

张氏眼珠一转,道:“哎,你说集市的那些人是不是还不知道那个李文竹的底细呀?”

罗氏一听这话,顿时觉得眼前一亮。是呀,她怎么没想到这点呢?她敢打赌那些人肯定不知道李文竹是个被婆家休弃的女人,要是知道了……

第二十一章 弃妇大翻身(二十一)

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外面摆摊实在有些冷,李文竹已经开始着手打听合适的铺子。她的要求是店面不用太大,够用就行;但是位置一定要好,一定要临街,价钱中等即可。要求看似简单,但合适的铺子并不是那么好找。中间也有人帮着牵线,她看了几家都不太满意。

铺子的事,李文竹决定慢慢寻觅。可是最近,她发现周围人们看她的眼光有些不太对劲,时不时地偷瞄她一眼,眼神充满着探究、怜悯、不解,还有一丝幸灾乐祸和怀疑。李文竹因为实在太忙,也没心思去追究。但是几个孩子最先感觉到了。

一天中午,李文竹他们正在摊子前忙碌,就听见有人说,宋小军跟别的孩子打起来了。李如慧赶紧跑过去把他拉回来。

李文竹看到小军鼻青脸肿地,就赶紧问怎么回事。

宋小军低着头愤愤地说道:“他们偷偷骂小姨,我就跟他们打了一架。”

李文竹一问,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弃妇的身份被人们知道了,就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事,刚好被宋小军听到了,就冲上去跟人家拼命。

李文竹这才明白,周围那些人异样的眼神是怎么回事了?奇怪,这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毕竟,她远离家乡,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熟人只有姐姐一家。难道说……

李文竹心里已经有了谱了。

李文竹猜到了,李如慧也一样猜到了。她的脸色变得铁青,颤声骂道:“这两个婊子养的,我饶不了她们。”

李文竹反过来安慰姐姐:“姐,你别生气,这事咱们慢慢想办法。”

李如慧道:“我怎么能不生气?你已经够难了,从家里跑到雄州不就是为了避开流言蜚语吗?她们这是要把你骂上绝路哇。”

李文竹淡淡笑道:“不会的,谁也不能把我逼上绝路,我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流言蜚语。”她不在乎归不在乎,但并不代表那些就可以随便欺负她。她必须得想个办法反击回去。

接下来的半天时间,李如慧一直没怎么说话,三个孩子也是,大家都低头忙活,气氛是前所未有的低沉和压抑。

当天,李文竹他们收摊回家。当她回到租的房子时,发现房东夫妇看她的眼神也有些怪怪的。

李文竹猜测到房东夫妻俩也有可能知道真相了。不过,她并没有打算解释,她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解释给所有的人听。不过,这个地方,她也不太想住下去。反正要租铺子,那就连房子一起租了吧。

李文竹准备去找房屋中人,他们手里的房源肯定更多些,大不了就多花些钱。

李文竹在家里想着租房的事,万万没想到,姐姐家里正发生一场战况激烈的战斗。

原来,李慧如收摊回家后,越想越愤怒,越想越难过。她知道,妹妹的事情肯定是从自己这头传出去的,那是谁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两个妯娌传的。

因为这两个月,宋二平的薪水涨了,还得到了粮店掌柜的重用。自己也有了薪水,就连三个孩子都有钱拿。他们一家五口,每天高高兴兴地出门,高高兴兴地回家。因为手头有了钱,花钱自然就大方了许多,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