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种田娇妻不好惹(335)

作者: 萧景林 阅读记录

李语桐静静地听着,还顺手给陆云寒倒了一杯水。

陆云寒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我在前面说过,我爸出身贫寒,是凤凰男。而且他们全家族都很穷。我爸妈结婚后,我爸那边的穷亲戚便络绎不绝地过来。又是吃又是拿又是借钱,有些人能在我家长住半年之久。我妈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我外公外婆家的亲戚不多,有好多还在国外和外省,更不会有这种难看的吃相。他们都很得体,来看我外公外婆都是提前定好酒店,极少有人住家里。

我妈起初为了我爸硬是忍着。后来,我爸的这些亲戚越来越得寸进尺,不但在我们家里长住不走,还不太讲卫生,不但让我爸给他们安排工作,甚至把主意打到了我外公外婆头上。我妈实在忍无可忍,两人就开始不停地吵架。起先是小吵小闹,到了后来是大吵大闹。我妈觉得我爸不可理喻,我爸觉得我妈看不起他们家亲戚。吵到最后,两人的感情渐渐消磨完了。到了我记事起,他们已经到了同床异梦、相敬如宾的地步了。再后来,我爸先出轨,他说家里太压抑,我妈没有给他温暖。我妈为了报复我爸也出了轨,双方又闹了几年,最后终于离了婚。我被判给我妈,姓氏也改成了我妈的姓。我从那以后就一直都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我的父母后来各自新组了家庭,但跟我来往很少。毕竟我在他们的那个新家里是外人,而且他们也相继有了新的孩子,更没有我的位置了。偶尔聚一次,我总是被他们指责,指责我情商低不会来事,不阳光,跟弟弟妹妹差远了。到了最后,我也懒得再聚,索性谁也不见。反正他们也无所谓。我十几岁时,外公外婆先后去世,我就把自己当成孤儿。”

尽管陆云寒叙述起来是平铺直叙,但是李语桐还是能察觉到他话里的伤感。她轻轻地抱着陆云寒,想跟他点安慰。

陆云寒顺势抱着李语桐的腰,低声说道:“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早就习惯了。但是就是不太想提起他们。所以才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你。”

第二百六十七章 悲情女主的逆袭(四十)

李语桐听完伸手揉揉陆云寒的头发,一脸心疼地说道:“我理解,全都理解。”

李语桐想了想又问道:“那咱俩交往的事你告诉你父母了吗?”

陆云寒摇头:“我没告诉,不过,我的婚事我做主,他们谁也管不着。”

李语桐说道:“虽然他们做不了你的主,但我觉得还是告诉他们为好,因为你不说,别人也会去说。”

陆云寒笑道:“这倒是,我一会儿就打电话告诉他们。”

两人又在屋里呆了一会儿,李语桐的爸妈刚好喊她有事,陆云寒也只好回自己房间去了。

他回到房间就火速给自己父母打了个电话。

先是打给父亲,陆父此时正在饭局上,闹哄哄地也没听太清楚。

陆云寒皱着眉头只好简单地说道:“爸,我只是告诉你一声,我交了个女朋友,叫李语桐。”

陆爸哦了一声,还想再说什么,陆云寒嫌吵索性挂断了。反正已经告诉他了。

接着是给他母亲陆青音打电话。给母亲打电话不像跟父亲那样简单。

陆青音听到儿子已经交了女朋友,先是震惊,接着便连珠炮似地问起了李语桐的情况:“女方是哪里人?家世如何?哪个学校毕业的?今年多大了?做什么工作?长得如何?有照片吗?”

陆云寒实话实说:“她是x省人x县人,他们一家是经营民宿的。学校,是帝都一所重点大学毕业。长得非常合我的口味,照片有,你想看,一会儿发给你。”

陆青音一听到李语桐的情况,语气就有些不好了:“云寒,你忘了我跟你爸的婚姻悲剧了。爱情可以随意,但婚姻绝对不可以,一定一定要门当户对。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你们的三观、生活习惯不同,将来一定过不到一起去。”

陆云寒说道:“妈,我跟你们不一样。”

陆青音的嗓音不由得变得又高又尖:“你以为你们是独特的,其实你们跟大部分人都一样。妈妈当年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以为别人的悲剧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以为我们有爱情就能克服一切差异和困难。可是结果呢?这个女孩子是x省x县人,想必你知道那个地方有多穷吧,又穷又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比你爸出生的地方还穷。她是不是有很多穷亲戚,有很多兄弟姐妹?我告诉你,万一这个女孩子再像网上说的什么扶弟魔扶哥魔,以后有你的好日子过了。”

陆云寒真是哭笑不得,他只好耐着性子给母亲解释:“语桐是一个思想很独立的女孩子,她没有弟弟妹妹,只有哥哥姐姐,而且兄姐都成家了。用不着她扶。而且她家也没什么穷亲戚,就算是有,如果她要我帮忙,我也无所谓。”

陆青音听到儿子这种态度,简直气得不行。怎么就不开窍呢?

陆云寒想了想,还是打算把李语桐的其他情况告诉了母亲,以免叶家人在她面前说三道四,万一母亲先入为主,对语桐有了偏见,以后会难免会让语桐受委屈。

陆云寒斟酌了一会儿,才把李语桐的身世告诉了母亲。陆青音听完,立即炸了。比刚才反对得更激烈。

她说道:“云寒,这个女孩子的身世太复杂了。什么养父母,亲生父母,一大堆杂乱的关系。而且就这个女孩子对亲生弟弟和亲生父母的态度来看也不是省油的灯。不管怎么说,她亲生父母也生了她,她怎么可以不认亲生父母,还对弟弟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