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种田娇妻不好惹(83)

作者: 萧景林 阅读记录

李文儿正在想要不要跟他们打声招呼,没想到,那位中年妇人倒先来跟李文儿搭话聊天。这中年妇人娘家姓刘,现有一儿一女,是北张庄的人。

当刘氏得知这房子就是李文儿姐弟俩的时,不由得吃了一惊,李文儿笑着解释道:“我娘死得早,我爹又娶了一个后娘,前些日子算命的算出我们姐弟跟他们八字不合,我爹就让我俩去我二叔家住,可是我二叔家里孩子多,住得挺挤的,刚好我攒了点钱,我二叔又借我些,就打算在这儿买块地盖几间房子跟我弟住。”

刘氏听罢,叹息一声道:“真是两个可怜的孩子,实话告诉你,我也是个苦命人。我当家的前几年去了,我带着两个孩子熬日子,不想,村里人看我们孤儿寡母好欺负,就时不时地来欺负我们。我一怒之下,就想搬得远些,就搬到这儿了。”

李文儿道:“婶子,那咱们可真是同病相怜。以后咱们就互相扶持吧。”

刘氏也忍不住笑了。一旁干活的男孩子频频朝他们张望。

这时刘氏突然想起了什么,就朝儿子招招手:“望儿,你过来一下。”

第七十一章 智斗极品后母(三十八)

刘氏的儿子叫张望,今年十五岁,小伙子生得虎头虎脑,体格强壮。

一听到娘叫他,张望就有些腼腆地过来了。

刘氏笑道:“这是你李家妹子,以后,有啥重活,你就帮着她干。”

张望很爽快地答应了。

李文儿笑道:“我有一个弟弟叫小武,今年十二岁了,他要见了你肯定喜欢你。”张望又笑了笑。

刘氏跟李文儿闲聊了一会儿,又问李文儿先前的搭的灶可不可以借给他们用。

李文儿自然答应给他们用,另外还告诉刘氏,附近去哪儿买菜和柴米油盐,以及哪家的东西又好又便宜。

刘氏正好需要这些,自是对李文儿十分感激。

于是,李文儿家的房子还没落停呢,她的邻居又开始盖房了。

李文儿也不用每天都来新房子这边,毕竟,她还要挣钱呢。

李文儿继续钓鱼捕虾,捉野鸭。不拘多少,每日都有进项。

最近,芦花渡那边又来了新消息,原先的铁锁和船不弄了,听说要建座新桥。李文儿一听十分高兴。要是建桥的话可比船好多了。因为附近还没听说过有桥呢,这一有桥,客流量就起来了。

李文儿想着赶紧把家里弄好,到时生意也好提前做起来。

于是,她也加大了捕鱼量。因为她最近发现,灵泉的量变大了。这样,就不再是每天几滴,只要灵泉更多,她就可以捕更多的鱼,所以现在她已经不满足于用钓竿钓鱼了,她直接让二叔用鱼网捕鱼,而她,只需要在撒网时把灵泉滴到要撒网的地方就是。

同时,她的空间也拓展了,可以种植东西了。

李文儿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些种子一古脑地撒进去,除了菜园里的那些韭菜大葱小白菜之类的菜外,还扔进去不少西瓜、甜瓜种子。果树也栽了四棵。

隔两天就闪进去看看长多少。空间里的植物只是比外界快些,但没有快到逆天,至少现在还没有。

自从李文儿和李二柱加大捕鱼量后,他们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于是,李文儿手里又有钱了。这次,她没有再让村里人免费帮忙,毕竟人家都有自己的事,都挺忙的。刘氏给她引荐了一个包工队,专门给人盖房子的那种,按天给工钱。每人每天二十文,特别精细的活要加钱,不用管饭。如此一来,李文儿也乐得个轻松。

但李二柱不大赞同她这样,说是没必要花钱请人。

李文儿笑而不语。

这些包工队是专业的队伍,干活又快又好。不到半个月,李文儿家的二层就接起来了,厨房也盖好了。又过了几天,房子也粉刷好了。紧接着,门窗桌椅陆续做好送过来。院子的大门是最后做好的,厚重的红漆大门,看着十分有安全感。等房子再晾上一个多月,夏天之前,李文儿姐弟俩就可以搬进来了。

而刘氏那边,房子也在不停地赶工。再过一个多月应该也能完工。刘氏和她闺女也喜欢鲜花,也学着李文儿在房前屋后种了不少花,果树也跟着种了十来棵。

不但如此,刘氏还嫌这儿的树太少,只有稀稀拉拉几棵柳树榆树啥的,她又花钱让人挖了几棵碗口粗的树运过来种上。李文儿也跟着种了几棵,什么杨树槐树都可以,长个几年就可以遮阴了。

李文儿还没搬进新房,那边,造桥的工人也来了。

人不多,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个人吧。

建桥的人一来,河滩高地立即热闹起来了。原来,买地的人不止他们两家,还有别的人家。只是那些人家想着不急,以后再说。

现在一看这桥都要造起来,以后好歹会有些生意吧。于是那几家人也开始准备盖房子。不过,这两家显然很是财大气粗,一看那架式用料就跟李文儿刘氏他们全然不同。

李文儿一打听,才得知这两家一家是镇上的屠户,一家是县城的。

刘氏还特地向人打听这两家邻居的为人和品性,毕竟她原先在村子里被人欺负怕了,生怕再遇到恶邻。

李文儿也挺关心的,但她身边的人都不认识这两家人,想打听也没用。最后索性不打听了。反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抽他丫的。

李文儿继续装捣鼓自个的新家,什么窗帘、被罩、碗筷都得新添。她跟小武都准备住楼上,楼下用来做生意。小黄也要带进新家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