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这本来有些失望的心,就更舒服一些了,称了腊肉,但腊排骨实在是不多,楼小乔给她推荐蹄膀。
“猪脚也好吃的,味道不输给腊肉,别看有些肥肉,炖烂了我们家孩子都能吃,特别好吃,你还是跟土豆炖,最好是圆圆的小土豆,出锅前撒上一把蒜叶,也特别好吃,你看我今早出门还带了点蒜叶,你拿些去。”
这会儿人做生意还没后世那样花样多,送添头什么的,也确实是很吸引人的,虽说今天买到的腊肠少,但送了点菜,杜娟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还跟楼小乔聊起来了。
“我听说你们那边前几天逮到了个偷腊肉的贼?”没想到八卦传播的速度这么快,连杜娟都知道了:“抓到贼的还是个女的,真厉害。”
楼小乔很意外,还以为杜娟是探她话呢,但她没从杜娟的脸上读到别的意思,笑笑于是说:“这事说来话长了,村里总有几个丧了良心的贼,你说我们农村人能有什么收成,一年一头的大肥猪就是我们最大的指望了,就这一个月,被偷的起码有四五家,但凡被偷,都是连锅端,除了猪头腊肉香肠全部都端走,我家人口少,腊肉吃的也慢,就试试去卖,没想到还挺多人要这玩意儿。
你们城里人拿工资,再怎么说都比我们农民好些,像我们挣几个钱真是不容易,一年下来养了两头猪,还抵不上你们两口子一个月的工资呢。”
是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杜娟被拍了马屁,心里也很舒坦。
杜娟“啧”了一声,话也说的开了些:“实话跟你说,我们厂子的人真不算有钱,你下回去烟厂那边看看,那里才有钱呢。”
印刷厂的效益是越发差,这要换做前几年厂里福利好的时候,谁还在乎买腊肉那点钱啊,但这几年厂里人过日子也就没前几年手头那么宽松,但听说香烟厂可不一样,那边的职工一点影响都没有,福利反倒是比以前更好了。
楼小乔刚还在想怎么拓展市场的问题,杜娟就提到了这,她不由得眼前一亮,又往杜娟手里头多塞了一把蒜叶,追问道:“你有认识的人在烟厂吗,那边什么规模的厂子,离咱们这里远吗?”
第24章
现在天也还早,但杜娟走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客人了。
楼小乔看了看天色,看了剩下的存货一眼,干脆往卷烟厂那边去。
刚才要不是有青菜“引流”腊肉不会那么好卖,楼小乔干脆回去了一趟,又运了几个大袋子的青菜上车,依旧是三十斤腊肉跟差不多重量的青菜的搭配。
五六十斤重的人坐在上头没什么感觉,但同样重量的菜放在上头,是死沉死沉的,一路过去楼小乔是十分的小心。
等到了卷烟厂门口的时候,外头依旧没什么人。
因为快过年,外头到也没有人出来摆摊,楼小乔开始收拾东西。
这个厂子在后来也是很有名的,能进去的大多数都是靠接班,“接班”是个很有年代感的词儿,一个岗位空出去,才能让家里的晚辈来顶岗,能接班的都是家里面最宠爱的孩子。
如今的香烟厂规模还没有后世那么大,听说烟草集团才是系统内最好的单位,当然这跟卖腊肉的楼小乔没太大关系。
楼小乔把车停在烟厂前头,缩着脖子跺跺脚,见有人出门,就开始吆喝——
“青菜青菜,下雪了路不好走,青菜送到家门口啦......”
烟厂规模很大,光流水线的职工就有上千人,加上别的部门的人,足足有几千人之多,住在这里的自然就是烟厂自己的职工,大过年的大家也都出来觅食,一听到有人在吆喝,就有人往这边走来,见到是卖青菜的,马上就有人问价格。
青菜自然是这个季节最热销的,当季蔬菜就是红菜苔,因为产量少,楼小乔把价格也定的比较贵,八毛一斤,白菜萝卜青菜还是原来的价格,买腊肉送蒜叶,卷烟厂并没有受到大环境冲击,收入也比较稳定,买起东西来也比印刷厂的工人们更大方些。
“哟,你这生意真会做啊,竟然搞到我们厂门口来了。”有个大婶伸出大拇指来,夸了楼小乔一嘴:“有头脑,不错的,年轻人肯吃苦,以后大有可为。”
楼小乔冲她笑了笑:“大冬天的谁不想窝在家里头,我也是没办法,家里有两个孩子还要念书呢,阿姨您买点青菜吧,刚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的很,这个天气你们去菜市场也不容易,我这里都有啊,腊肉也有,一起搭配着来,荤素都齐全了。”
她说话可比一般做生意的人灵活,看上去竟还是个有文化的,这样的人在当下来少见。
出来买菜的这些人,其实也算是正规大厂职工了,跟有文化的人打起交道来更是多了几分尊重,有几个买完了菜,就去看腊肉了。
剩下的腊肉也不多,楼小乔一一报了价格,这边的人倒是没有说出嫌贵的话,只是有好几个都想买腊肠,见没有也会买些腊肉,刚好跟买回去的白菜萝卜炖着吃。
“下回来多带点腊肠,我想买腊肠。”有人说。
“是啊,再说了这些肉也太肥了,有瘦一些的更好。”
楼小乔是长了些见识了,不枉今天来这一趟,刚才在印刷厂,多少人嫌腊肠太贵了不舍得下手的。
“腊肠各家各户也灌的少,我也想多收点,人家都不肯卖。”楼小乔笑着招呼:“这些腊肉也不错的,炒胡萝卜吃就是要这种肥一点的,或者炖豆干儿也不错。”
她推荐的方法是好,上回她自己用了点腊肥肉炒胡萝卜,那味道简直绝了,不过家里孩子还都太小,她不敢给孩子们吃太多腊肉,于是很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