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手机我今天夺嫡成功了吗(355)

作者: 孜然咩 阅读记录

“送给你们的,你们随意处理,不用问我。”薛瑾安觉得这些从基建小说里导出来的内容挺悬浮的,这也很正常,毕竟写小说又不是做实验报告,设定一个理想环境写得让读者看了开心就好了。

小说只是娱乐,本来就是创作者虚构的,非要从小说里学到点什么才奇怪。

薛瑾安只是拿这些东西打发他们,让他们不要缠着自己从零开始讲科学而已。

他只是一个手机,不是专业学习机,他不会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换而言之,数据库里没有的东西,他也不会。

柳固明白了,他双手捧着那叠纸就像捧着人类的希望一样,双眼坚毅而诚恳,“老师,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会承接您的意志,奋斗余生。”

“?”薛瑾安久违地发出了智能语音的声音,“我听不明白,你能再说一遍吗?”

“老师放心,固心如磐石,天地倒转,乾坤颠覆,唯磐石如故。”柳固镇重行了一礼,以一种斗志昂扬的姿态走出了出去。

薛瑾安有点迷惑地跟着走了出去,也不知道柳固和另外四人眼神对视间交流了什么,五人齐齐向他深深做了个长揖,异口同声道,“老师珍重,我等去也。”

薛瑾安目送他们昂首挺胸走入夜色中,背脊都仿佛带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薛瑾安默默地给自己发射了一个小火箭,心情平复下来。

至今薛瑾安都不知道柳固明白了什么,但不重要,人类总是奇奇怪怪的,代码生命只需要尊重祝福就好了。

第138章

薛瑾安说不去九添一就不去九添一, 整日窝在摆满冰的房间了,除了每日晨练之外,能不动就不动, 充电都变得不积极起来。

直到九月天气转凉, 皇宫里冰块停止供应了, 薛瑾安才终于又出了宫, 然后便得知了柳固已经辞官回乡了的消息。

“柳公子上个月走的,留了些东西叫小人交给您。”掌柜的麻利的从桌下翻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子,盒子打开里面竟然全是红绸扎成的花,手法各有不一,有的精致漂亮,每一片花瓣都伸展出最优美漂亮的弧度, 有的歪七扭八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团废料。

很显然,这些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除了这些红绸花之外,底下还压着一个有些厚度的信封,打开便见里面一沓信纸, 每一张都是不同的笔迹署名, 最上面的一封信字迹尤为飘逸漂亮, 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而出的,风骨韵味俱佳,能直接装裱起来传世。

薛瑾安立刻就知道这是柳固所写,毕竟这位大才子文章书画皆是一绝, 很好辨认。

【嘉和二十六年六月廿十日夜,通读老师宝作,铭感五内,难以入睡,见月色皎洁, 欣然而起。念无同乐者,于客巷寻杜寅、田呈闵。二人亦未寝,相携夜游赏景……】

薛瑾安一目十行的看完,下意识的又往下看了看,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个课后作业,第一条写着全文背诵。

不怪薛瑾安有这样的反应,实在是柳固这信写得就跟从语文书上截下来的一样。

文言文精炼,信写得并不长,时间是在五人组从他这里拿到《基建手册》的十天之后,柳固看完了书睡不着,就跑出来找杜寅田呈闵两个人唠嗑,刚好两个人也没睡,他们就一遍欣赏夜景一边就着《基建手册》唠了个通宵,最后三个人也不知是脑子唠糊涂了还是唠清醒了,突然就豁然开朗了,柳固就说翰林院不是他想要去的,他要辞官回乡,要承接老师的意志去创办学堂,收天下学子,无论士农工商,教天下手艺,无论高低贵贱。

他要天下人人都能识文断字,要真正的践行有教无类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为老师的教育改革抛头颅洒热血。

老师本人薛瑾安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薛瑾安表示这话他真的没说过。

薛瑾安立刻就意识到问题出在《基建手册》上,修路、教育改革、推广种植高产作物、女官女学、推行男女平等……这些算是穿越者的基本操作了,薛瑾安本来就是从穿越基建小说里提炼出来的书,里面自然满满都是私货。

那些东西哪怕写得很悬浮,但是光一个理论放在古代也是足够先进了,怪不得柳固之前跟他说些什么“承接意志”之类的话,感情是把《基建手册》当成他阐述思想理念之作。

《基建手册》融合了数据库里成百上千的穿越基建小说,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方方面面,薛瑾安搜索了一下那天的记忆,将几个人着重关注的部分都对应上。

几人的喜好相当明显,明显到薛瑾安能以他们为主题,结合他们看得内容现生成一堆小说来。

柳固的是《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大部分基建文主角做教育改革,都会从写考试辅助书开始,古代教育的难度主要还在于学阀垄断,应试化科举虽然饱受诟病,却不失为打破垄断的好办法,不过大抵也还是治标不治本。

封建古代的改革者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涉及到教育这种能动荡整个国家组成结构的方面,不成功会死,成功也会死,毕竟权贵世家的怒火需要平息,当权者也需要社会的稳定。

因此有关教育改革的方面,大部分小说都是浅尝辄止,不过虽然没有深入去写,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的思想方阵展露无疑。那个人人能受教育,人人都念书认字,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都有对应学科乃至对应学校的世界,那是柳固不敢想,却心驰神往的理想之国。

杜寅是《从小县令到首辅》——一般基建文主角都是一甲出身,翰林院待三年之后外放做官,至于为什么非要在翰林院待三年,这是因为作者往往都会引用科举成熟的朝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设定,不搞造反的话,当官的尽头就是内阁首辅,主角必然得在翰林院镀镀金再放出去攒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