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武侠同人)我在综武侠世界当姐姐(509)

作者: 阿不不知道 阅读记录

“那还不快找!”李元吉对梅珣吼道,“我们比别人早到,东西若是还能被别人抢先找到,我拿你们是问!”

杨虚彦生动地翻了个白眼,一声不吭地开始寻找可能存在的机关。

隐藏于暗处的寇仲看到杨虚彦的表情,一时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发笑的心,只能靠疯狂抖动身体阻止自己发出声响。

站在他身边的月月一指将他定在原地,等他的情绪趋于稳定,才重新为他解穴。

此时搜索完周围一圈,开始翻找箱子和兵器架上是否存在机关的三人终于找到了下方通道存放着上千兵器的那只装着财宝的箱子。

只听“咔嚓”一声,机关被杨虚彦启动,一条黑漆漆的仅供一人出入的四方孔洞出现在他们眼前。

李元吉看了一眼杨虚彦,又看了一眼梅珣,问道:“你们谁下去看看什么情况?”

“我先下去。”杨虚彦毫不犹豫道。

--------------------

作者有话要说:

注:

①出自《大唐双龙传》

第290章 一世人两兄弟65

“甚好, 你……”齐王李元吉对杨虚彦的主动甚是满意,刚开口准备夸赞他的自觉,就见他嗖地一下, 转眼已消失在洞中。

“殿下可稍作歇息,待杨虚彦探清里面情况,再由您决断。”梅珣对神色不虞的李元吉建议道。

李元吉皱皱眉头, 顺势下了梅珣给的台阶:“那便如此吧。”

寇仲侧头看向月月,询问是否趁此机会对李元吉和梅珣出手。

如果他一人同时面对杨虚彦、李元吉、梅珣三人,他怕是没有全胜的把握。但是有月月在,便是面对面硬刚,寇仲亦是不惧。

何况此时时机正好,他们一人对付一个,应是轻轻松松。

然而月月却对他摇了摇头。

现在对付李元吉和梅珣自然容易,但是谁知目前对他们来说算是隐于暗处的杨虚彦会出什么幺蛾子。

明明是十拿九稳的决胜局,何必给对手翻盘的机会?

寇仲向来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于是他便耐下躁动的心情,继续安静蛰伏在暗处, 等待杨虚彦露面。

只听“轰隆”一声, 里侧的墙壁开始缓缓下沉,先前从孔洞进入密室的杨虚彦阔步从中走出。

他还未来得及张口介绍里面的情况, 已然看到敞开密室里堆叠的用密封油布仔细包裹的一排排兵器、甲胄的李元吉直接越过他,冲进了密室。

李元吉伸手触碰被杨虚彦划开查看内里情况的油布,眼睛放光道:“原来真正的杨公宝藏在这里!寇仲啊寇仲,你可真是没用, 闯进宝山却没有本事拥有。”

寇仲听到李元吉话里的嘲讽, 默默握紧了井中月的刀柄。

梅珣凑到李元吉身边道:“齐王殿下,您找到这些兵器、甲胄, 自是大功一件!”

“是啊,大功一件……”李元吉目光深沉地看了杨虚彦一眼。

他自信已将梅珣收服,但是杨虚彦在明面上却是他二哥李世民的人,有他在,寻到杨公宝藏的功劳必然会被分薄。

李元吉的刻意收敛的情绪岂能瞒过精通暗杀的杨虚彦?

像他这样的顶尖刺客,对他人情绪的感触远超常人的想象。

表面上忽略李元吉这个常人的情绪,杨虚彦四下打量周遭环境,沉吟道:“既然杨素真正的宝藏在此,那邪帝舍利会在何处?”

李元吉自然听说过邪帝舍利的名头,但是作为李家这一代武功最高者,他对邪帝舍利这魔门之物并没有什么兴趣。

“邪帝舍利哪能和这些兵器相比?”李元吉敲了敲堆叠在他眼前的甲胄,听到它发出一声长吟,满足一笑,“一个人的武功再高,又岂能敌得过千军万马?”

“殿下说的是,”梅珣称赞道,“殿下武功高强,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能,魔门一群乌合之众又岂是您的对手?”

李元吉哈哈大笑,显然是被梅珣的话取悦到了。

杨虚彦冷漠地换了一只握剑的手,继续探查周围的机关。

藏在机关后面的寇仲眼睁睁看着杨虚彦一步步朝着自己走来,呼吸不由变得急促。

当杨虚彦距离寇仲仅一步之遥时,寇仲已蓄势待发,准备在杨虚彦觉察的前一刻冲出去先下手为强。

对危险极为敏锐的杨虚彦抬起腿,谨慎地向前迈了半步,前脚还没有来得及踩稳,一只素白的手突然出现在他的眼睛,以闪电般的速度封住了他的穴道,凝于指尖的真气将他体内的真气完全封锁,无法动用分毫。

与月月配合默契地寇仲抓住这个时机,以杨虚彦作为遮挡物,从李元吉的视线死角冲到他的身后,锋利的井中月毫不客气地噼向他的颅顶。

李元吉耳朵微动,直接反手举起手中长枪,挡住了寇仲这蓄势一击,大吼一声:“来得好!”

刀与枪战作一团,武器的锋芒将包裹着杨素珍藏的兵器、甲胄的油布割得粉碎。

梅珣见状,立刻准备提枪相助,此时月月已杀到他的面前。

她整个人如蝴蝶一般在他面前翻飞,闪过枪尖的一次次触碰,用双手编织成紧密的牢笼,将他原地捆绑。

“李元吉,你输了。”寇仲将真气凝于井中月之上,准备对李元吉发出致命一击。

李元吉闻言冷笑道:“好,就让我好好领教你的高招!”

李元吉的枪尖如毒蛇般向寇仲袭来,就在两人的武器即将碰撞之际,解决完梅珣的月月走到李元吉身后,点住了他的穴道。

长枪在失去主人控制的瞬间与井中月相撞,发出一阵嗡鸣,它遭受的重击完全反噬到了它的主人李元吉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