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同人)我在综武侠世界当姐姐(794)
还不是这几年战争四起,和其他州郡比起来,并州、凉州的安定程度不要太高。
又因先前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颍川有不少人跟着并州的军队前往并州,原本堪称文化荒漠的并州、凉州,现在也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有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蔡邕两人在,便足以吸引许多好学之士前往。
所以战乱各州都有人迁至并、凉两州,另有吕布收拢的投降黄巾军也被打包送到两地。
因此并州、凉州人口增长,出生率不降反增,主因在外来人口的不断加入,并不是没有受到女子外出求学、工作导致的成亲延迟带来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主官发现这种苗头,会第一时间阻止女子外出,或者制定强制性嫁娶生子年龄,但是月月作为这件事的发起者,自然不会这么做。
可以说只要外面的战火不停,总有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吕月军,人口减少这件事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是月月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连远离战火的交州,其实也就只有番禺县的出生率受到影响,甚至每次出海的船只归来,都会又生活在海外的外族人同归定居,其实人口总数并没有收到太多的影响。
知道士燮只是在月月面前故意哭诉,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难,所以荀彧全程都默然旁观。
第460章 三国梦飞将在54
送别士燮之后, 月月也挥别荀彧,离开了荆州。
比起刘焉仅占据益州就开始着手准备千辆天子车架的急切,目前也算拥有四州之地的月月倒显得过分低调了。
离开荆州后, 月月并没有北上返回并州或者凉州,而是和士燮走了不同路,前往位于交州的番禺县。
收到士燮代表交州前来寻她的消息的同时, 月月也收到了比交州决定归顺自己以外更好的消息。
那就是她一直坚持派人出海做贸易的同时寻找的良种终于有了下落。
几艘船相隔月余在番禺靠岸,纷纷报告了极好的消息。
一艘船寻到了来自占城的早稻,此稻具有耐旱、适应性高、生长期短的特点。①
另外的船只则找到了同样具备高产特性的玉米、土豆、红薯。
东汉末年战乱不休,然而人们面临的困困难却不止于此,饥荒和瘟疫也接踵而至,以近乎疯狂的方式收割着人们的性命。
百姓四散逃命,将依附在自己身上的病菌带往各地,月月所辖的并州、凉州早就频发疫病。
所幸有月月拉着华佗和张仲景一直在进行研究,结合后世采用的诸多防治手段,基本上都能在疫病开始初起就得到遏制。
不过因为疫病引发的各种病症增多,忧心百姓的张仲景便辞去了原本担任的雁门郡太守一职, 日日与华佗待在一处, 携手研究解决各种疾病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 使他们可以早日独当一面,为病人解除痛苦。
由于人力始终有限,他们没有办法顾及大汉的所有疆域,又分出一部分时间着书立说, 将已经成型的治疗手段和药方写在书上, 通过月月遍及各地的商铺进行售卖,使得各地的医者都有机会阅读这些医书, 为病人解除病痛。
吕石查阅吕家账本的时候,忍不住都对月月感慨:“月姐,我发现你还是在赚钱的本事上技高一筹。”
为了能够让疫病的治疗手段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月月每隔三个月就会发布一版最新的华佗、张仲景的研究成果。
出于能让更多人看得到、买得起的考虑,月月只给每本定价十文钱。
这其实是完全亏本的买卖,但谁能想到因为加印次数太多,后期不仅回了本,还给月月赚了不少钱。
早知吕石拿到的账本只是月月在这一部分赚到的钱,还有成本和分给华佗、张仲景的分成没有算进去。
华佗和张仲景拿到钱的时候都有些懵,虽然他们都有着书立说的理想,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能靠这个赚到钱。
两位大夫医者于仁心,并不想收下这笔钱,说是不如捐给贫苦百姓买粮、买药。
不过月月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们三方出资,兴办专门的医术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如果后期犹有余力,还可以在各地兴建医术学校。
人吃五谷杂粮,总免不了生病一事。
只要大夫的数量增多、医术精进,病人的病痛才能更快、更好地解除。
华佗和张仲景欣然同意,可以说除了对华张医科学校这个名字不是很满意外,其他都很合他们心意。
“那叫张华医科学校?”月月又说了一个先前被她否决掉的名字。
华佗和张仲景齐齐看向她:“其实学校的名字不用带我们二人的姓氏。”
月月摊手道:“以我的水平只能起成这样了,二位若是有什么好想法,尽管说出来。”
“使君有文朗这般才华横溢的弟弟,为何如此……”张仲景对月月如此匮乏的起名水平大摇其头。
华佗笑眯眯道:“原先老夫一直想不明白,为何使君与奉先将军会是姐弟,现在倒是找到了一些证据。”
月月呵呵冷笑:“别以为我没听出来,二位不就是嘲笑我没有文化吗?既然如此,这起名的重担就交给二位了。”
等到第二日,华佗和张仲景就将一张纸递给月月,上面是经他们讨论之后,由张仲景亲笔写下的名字:青囊学校。
青囊是大夫存放医书的布袋,是他们医者身份的一个象征。青囊一词,直接指代了他们的身份,顺便还把学校的名字从六个字简化到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