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燕迟(5)

作者: 苌苌楚楚 阅读记录

萧翎刚想出声制止大黄,却忽然胳膊被人拉住。他一转头,正好对上了成疏。

萧翎:?

萧翎一时不解,成疏见状马上附在他耳边着急地说道:“祖宗,你先消消气,康夫子来了……”

此时此刻,萧翎就差把“不明白”三个大子写在脸上了一脸茫然。成疏见他还不明白,直接说:“你俩有什么矛盾过会再说吧!”

说完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拉着萧翎就跑,一路奔跑进了屋中。途中萧翎被他拉着差点摔了,一路踉跄,大黄也在后面一路兴奋地追着。

第3章

成疏拉着萧翎一路疾跑,两人推搡着进了屋中。

一进屋萧翎终于是脚底一滑摔坐在了地上。

屋内此时只有他们二人,成疏也就顾不得什么礼仪仪态了,他手撑膝盖直喘着气,萧翎坐在地上也不急着起来,他吐了几口气,平复了下呼吸,仰着头一脸疑惑地看着成疏问到:“你拉着我跑干嘛?”

看样子好似不解中还带着几分埋怨。

“你是不知道那康夫子就快进启明院了!你忘了前几日你和高宿吵架,都快打起来了,好巧不巧被姓康那老头看到,直接罚你俩跪先贤堂啊!”成疏那是一个恨铁不成钢,急的好不容易平复下去的呼吸又急促了几分,脸憋得通红。

说到那先贤堂本为太学初设时所立,供奉皆是已逝的德高望重的重臣,有的位列三公,位极人臣;有的流芳千古,青史留名。在这太学中,不说全部,起码举荐进来的都以其为榜样楷模,不时进来膜拜。就连皇帝每年都得抽出几次来祭拜。

当然,先贤堂也是专门惩戒那些不服管教,屡教不改之徒。被罚的弟子跪在其间思过,来来往往许多学生,不设遮挡,得被不少人围观,自然是无比尴尬。

可谓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对要脸的学子肯定是莫大的耻辱了。

两人罚跪的原因是前几日萧翎和高宿不知什么原因吵了起来,两人吵得热火朝天,斗得跟两乌眼鸡似的,最后甚至是动起手打了起来。成疏他们一干平日里和萧翎玩得好的眼见着不对,立马上前拦着萧翎,好说歹说地劝他。

当时萧翎急红了眼,成疏怎么都劝不住,一个劲的追着高宿打。萧翎从小好动,读书不成样但骑马射箭却是样样精通,高宿一个文弱书生自然不是萧翎的对手,几番动手直接被打倒在地。成疏几个人硬是没拉住萧翎,三个人都架不住他。一阵人仰马翻,眼见着萧翎还要扑上去再打几拳,忽然身后传来呵斥声————

“你们在干什么?!快给我住手!”几人应声回头,康夫子拉着脸看着他们,那脸黑的比锅底更甚。

最后萧翎和高宿双双被罚跪先贤堂思过。

高宿当时气的脸通红,跪在地上垂着头捏紧了拳头不敢看先贤的长生碑。萧翎则是一幅无所谓的样子,跪得七扭八歪的还哼着小曲,康夫子看到后气得直吹胡子,干脆搬了书案和几本书来,一边看书一边盯着萧翎跪好。

这下萧翎是不敢没个正行了,规规矩矩跪好了

那天两人一直跪到后半夜才被康夫子放了回去,披星戴月的回了家。

***

康夫子名为康思齐,他二十七中举,以其刚正不啊,大公无私闻名,任职地人无不成其为“康青天”。先帝在位时他一路升迁至陇西监察御史,时年陇西康平王已有不臣之心,密谋谋反,陇西境内竟已有十万精兵!康思齐发觉后康平王以重金财宝,美姬宝物引诱,兼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并且以其妻儿做要挟。康思齐无法,假意迎和,实着暗中向京中传达信息,最终康平王谋反暴露,以其十万士兵负隅顽抗,康思齐一家被掳,九死一生,最终康夫人死于乱军。康思齐和其独子死里逃生,好不容易逃回了京。

却说这父子俩活是活了下来,但是康思齐从此坡了脚,其子康百川脸上留了一道长疤,也因此近几年康思齐一直想为儿子说门亲,却至今都没说成一桩好亲事。

平了康平王之乱后,先帝感其忠心,升迁其官,赏其金银,却被康思齐一一回绝,只向先帝乞骸骨,回乡悼怀亡妻。

先帝惋叹不已,但也只得应允。

今上继位后多次请他出山做官致仕,最后康思齐只应允在太学教书。

他们这些世家子弟可是怕极了康夫子了,每每有康夫子的课,一个个的就算是装也要装做在认真看书学习。他是真的对这些世家子弟毫不留情。人送外号“铁面夫子”。

萧翎借着上次罚跪的事,声称染了风寒,死活不去上学,在家舒舒服服歇了几天。相比之下高宿则是更加发奋读书,挑灯夜读,最终不幸真染了风寒,只能在家歇着。

两人也像是真的八字不合命里犯冲似得,昨天在家舒舒服服呆了几天的萧翎终于被他老爹赶出家门,打包送进太学。而高宿也正好昨日病好,来了太学。

昨日高宿早早就来了,而萧翎却在夫子都来了后才姗姗来迟。夫子见他来迟也没说什么毕竟萧翎迟到都成了常态了,哪天准时来那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进来了。

这要是康夫子的课他可不敢迟到。

高宿见他来也只是看了一眼就专心致志的看书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是平平无奇。只是在下课时,那提醒时间的鸡刚叫了几声,夫子就收拾好了书走了。萧翎也将手中无聊把玩的笔放下,只是这一个不小心手一滑,那笔直直地摔了出去。

萧翎和高宿坐在同一列,只是隔离好五六个人,那笔也是摔得够远的,直奔高宿而去,“啪”的一声直接落在了高宿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