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女配逆袭计(188)

作者: 蒙圈圈 阅读记录

原本这血燕是拿在小厨房炖着的,但不知道何故小厨房突然失了火暂时不能用了,无奈之下原主只好差人拿去府中的大厨房。

可是那大厨房哪里是这般好用的?那是人人都要吃油水的地方,这下面的婆子便是看重了原主拿去的血燕,拿了普通下等血燕李代桃僵,想要将好的吞下呢!

云烟不久前刚好调到了大厨房外的院子洒扫,不小心便听到了那婆子说这话,一时心急便趁她不注意想给换回来,结果被发现了。

那婆子害怕东窗事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倒打一耙,这大厨房又都是她的人,自然是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咯。

脑子里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沐乙便放松了神情,原著里原主并不知道云烟冤枉,加上又有那么多下人作证,无奈之下只好打了云烟几板子。

这府中向来逢高踩低,云烟被打后便被踩到了脚底,人人皆说她想找个人巴结都不找个好的,生生沦为这般,后来伤口化胧死在了雨夜。

沐乙微微叹了口气,云烟此刻已然脸色惨白任由别人将她拉起。

“你们扯云烟做什么?要挨板子的在哪儿呢?长双眼睛不用,侯府要你们干什么吃的?”

风轻云淡的话却带着十足的威慑,那扯着云烟的下人皆是一颤,随即看向陈嬷嬷。

“夫人,陈嬷嬷她……”

大打板子的那两人欲言又止踌躇不前,陈嬷嬷事先未曾反应过来,如今反应过来了也不怕,还是一副高傲傲的样子,还想说话嘲讽敲打沐乙一番,但沐乙并未给她这个机会。

“怎么了?是她太胖了凳子不够大还是皮太厚了,你们觉得板子打起来不够痛?”

第174章 公主万安2

沐乙话音一落在场众人无不脸色惊变,甚至有些与那婆子不甚对付的已经憋红了脸,生怕自己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

沐乙面不改色的喝了口茶,那婆子见状脸色青一片紫一片的好不精彩。

“夫人这是何意?嬷嬷我虽说于这侯府没有什么贡献,那也是兢兢业业好几十年的,夫人今日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打死老奴,你这是枉顾性命!不把侯府威严放在眼里!”

沐乙一言不发,就在陈嬷嬷以为她是被吓到时越发得意忘形,“夫人虽说是公主殿下,可内宅之中还是要讲究证据的好,今日夫人黑白不分,等到明日大夫人要是知道了,恐怕夫人也讨不了什么好去!”

大夫人,洛明安的母亲,如今侯府后院的掌权人。

“碰!”

沐乙重重的放下手中茶盏,众人皆是一颤,还未等那婆子反应过来,沐乙便冷了神色,“打!给我狠狠的打!要是你们不听,我等下便将门牙子找来,一个个的发卖了你们!”

那打板子的小厮一听吓得不行,但陈嬷嬷不怕啊,当即就不怕死的叫嚣:“去!夫人今日当真是不分青红皂白了,我兢兢业业为着侯府几十年,如今还落得个这样的下场!老天爷你可要睁开眼睛看看啊!”

沐乙不语直接看向那打板子的小厮,虽说原主在府中不得权势但小厮还是不敢忤逆,大不了后面被陈嬷嬷刁难一番的好。

当即板子打在肉上的沉闷声便开始传来,伴随着陈嬷嬷宛如杀猪般的惨叫,让人有些厌烦。

不到二十板子陈嬷嬷便半死不活的躺在了那里,哪里还有方才半分的嚣张跋扈。

不多时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走了过来,沐乙见状缓缓起身,“母亲。”

夏莲琴闻言扫了她一眼,眼中带着一丝打量,复又看向下方的陈嬷嬷。

“不知这婆子犯了何错,竟让儿媳这般气恼?”

秋菊奉了茶来,随即恭敬的退到一旁。

沐乙抖了抖衣袖重新坐了下来,夏莲琴脸上有一瞬的不悦,但很快便被掩饰了下来。

还不等沐乙开口,那原先还进气多出气少的陈嬷嬷突然回光返照似的嚎叫:“大夫人啊!你可要为老奴做主啊!这个丫头偷盗燕窝,夫人是非不分竟是要打死老奴!老奴只是想告知夫人,哪里知道竟是惹火上身!”

夏莲琴闻言掀了眼皮看了她一眼,随即没什么感情的目光落到了沐乙身上。

“果真如此?”

沐乙垂了眼睑,夏莲琴不悦开口:“你好歹是宫里出来的,怎么如此是非不分?这婆子也是一心为着你,你这……”

“母亲误会了,我打这婆子并非燕窝一事。”

夏莲琴话语一滞,随即反应过来:“什么意思?”

“母亲也知儿媳来自宫中,纵使父皇崩逝儿媳也还是公主,区区奴仆怎能在公主面前不讲规矩大吼大叫呢?”

沐乙说着抿了口茶,瞧着夏莲琴紧皱的眉头复又笑道:“母亲,这可是以下犯上。在我朝此等重罪,活该拖出去打死喂狗的,儿媳如今只是浅浅打了她几板子,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夏莲琴被她话一噎,顿时脸上青白交加,看向那婆子的脸色也是不善。

“那现在板子也打了,不知儿媳想要如何处置这个丫头呢?依我看来打死了算了。”

一旁的云烟闻言一脸惊恐的抬头,她缓缓张嘴想说些什么,可是在看到沐乙低眉顺眼的模样顿时又不想说了。

她怕连累沐乙。

“母亲说笑了,前几日三哥来京送了儿媳几盅血燕,儿媳自来身子不好尤为珍惜,也就父亲和母亲那里送了一些。这血燕我也不是第一次吃了,自打三日前送来的血燕便是不同,秋菊将昨日送的血燕拿过来。”

夏莲琴幽幽的目光扫过,躺在长凳上的陈嬷嬷一颤。

秋菊很快拿了过来,沐乙笑道:“昨日瞧着燕窝着实奇怪便没有动,母亲也是金尊玉贵之人,想必好与不好一眼便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