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白居易,他后来量移忠州刺史,就可以“借绯”,等到被召还回京,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又继续穿回青衫,因为他仍然还是将仕郎。
——中晚唐时期,散官与待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低职高配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宰相都是正六品的朝议郎。甚至出现过官拜宰相,而散官还是将仕郎的极端情况。
不过雁来的情况比较特殊,一入仕就是从二品大都护,散官不能太低,却也不可抬高。
所以商量半天,最后干脆决定不授散官,反正她也不需要朝廷给发俸禄,大都护又是从二品官,可以衣紫,皇帝再赐金鱼袋就可以了。
因为左右散骑常侍本来就是谏官,有规谏和顾问之责,所以宪官也可以不授。
加官方面,最后决定加观察使和押蕃使。
最后,不是那么让人意外的,推进的流程卡在了爵位上。
如果她的身份没那么复杂,就算是女子,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礼部的官员们也不是不能闭着眼睛让她受封国公、郡王。毕竟连安史之乱的降将都能受封,没道理恢复安西的功臣不能受封。
可她偏偏是公主之女,这就涉及到了国礼、家礼之争。
封她一个不要紧,就怕给后来人开了不好的头。
尤其这还是在大唐。
尽管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都早已成为故纸堆中的人物,但她们的事迹,仍旧能够刺痛大唐君臣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唐宪宗只给正妻封了贵妃,还是用这么离谱的理由,满朝上下居然就接受了?不就是因为郭氏一门显贵,令人忌惮,稍稍压一压风头,对大家都不是坏事。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事太敏感,所以流程虽然卡在了这里,但是朝臣们倒也没有像是平常那样发生激烈的争吵,反而一个个都措辞谨慎、字斟句酌,所以紫宸殿里的气氛虽然压抑,倒也称不上剑拔弩张。
就是有点太折磨人了。
毕竟不是一时半刻,而是要持续好几天,不把这一节磨过去,谁都别想轻松。
但该说不说,人在高压之下,总能迸发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磨了几天之后,还真让他们找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在爵位前面加上“特授”两个字,并且将雁来作为这个特授的硬性标准。
只要不是再出一个能召唤天兵的存在,相信不论男女,要做到这样的功绩都不容易,皇室成员就更不用说了。
真要是能做到,封个郡王又如何?
这一步走出去之后,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考虑到郭昕的爵位是武威郡王,是河西四郡之中距离长安最近的一个,所以最后为她选定的是四郡之中距离长安最远,也是距离西域最近的一个,敦煌。
虽然李吉甫之前吹捧过李纯,说开放互市之后,说不定有机会恢复河西四郡,但应该没人觉得李纯、或者说是大唐,能够靠自己把河西四郡拿回来吧?
反正现在地盘还在吐蕃手里,所谓的敦煌郡王其实只是口头承诺。
安西军要是真的能拿下敦煌,把遥领变成实领,那对大唐来说,就是又开疆拓土了。虽然考虑该如何封赏的时候会很头痛,但谁都不会说出“还不如没有”这种话。
有和没有的区别,没人比大唐更清楚。
……
雁来这边的封赏议定之后,其他的就是按部就班了。
以郭昕为首的安西军和龟兹镇老人的致仕奏疏,全都被批准,并且各有封赏。
以唐一和赵猫猫为首的天兵的官职任命,也都获得了通过,之后会从吏部颁发新的文书和印信。
剩下的空位,则由朝廷选人来填充。
不得不说,安西军在这件事情上,确实要比藩镇大方太多。
但凡是稍微强势一点的藩镇,官员的任免,基本都是跟唐一她们一样,地方定下来了,上书走个流程,所谓“借朝廷威命以安军情”,实际上朝廷能干涉的地方很少。
安西军却是空出了那么多位置,有没有人愿意去西域赴任、到任之后又能不能真的有所作为且不提,至少安西军这种“服管”的态度是摆出来了。
这也是朝廷愿意承认雁来的重要原因。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假象,但朝廷要的,很多时候也就是这么一层面子。
毕竟真让他们去接手西域,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虽然安西军还空着很多官职,但朝廷这边也没真的打算填满。
尤其是武将,朝廷不可能再派遣上万兵马前往安西镇守,也给不出这么多人的军费,那就只能继续依赖天兵。
让大唐的武将去统领天兵,就算是再不知兵的人也知道那只是个笑话。
所以这部分的讨论也没有占据太多的时间。
毕竟人选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挑出来的,挑出来了还得本人愿意去才行。反正安西军的使者还要在长安待上一段时间,可以慢慢来。
大唐的执政效率其实已经算比较高的了,但是在安西军的事情上,还是展现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速度。
商议封赏之事用了三天,但走流程却只花了两天。
而且这两天里,不仅所有人的官凭印信文书全都办了下来,还挑选好了出使西域的官员,另外礼部这边也给使团做了入宫的礼仪培训,只等宫中旨意一到,使团陛见之后,就可以遣使往西域颁旨了。
中间还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按理说使团应该只有几位代表入宫觐见,但是在教导礼仪的礼部官员过来时,所有玩家都表达了强烈的想要进宫去参观(划掉)觐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