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的存在,必定会对大唐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而在场这些人,作为大唐这艘超级巨舰的掌舵人,又怎么可能不心生忧虑?
可就因为事情太大,一时半会儿竟不知该从何着手。
半晌,还是李吉甫先开口,“方才那天兵的蛙鸣,似有深意。”
太大的题目没法讨论,讨论了也没什么意义,还是从眼前的细微处着手吧。
至少见过一次之后,他们对天兵的了解比之前更具体了一些,也能找到一些可以探究的地方。
听到“蛙鸣”二字,众人又下意识地转头去看白居易,弄得他十分尴尬。
一旁的翰林学士李绛见状,便出列道,“下官离得近,倒是听到了几句对话,想来与那蛙鸣有关。”
众人顿时精神一震,都看向他。
“那天兵问唐长史,能否让白学士为她作一首诗。”虽然人就在他身边不远处,但偷听旁人说话,实非君子所为,李绛也是听他们提到了白居易的名字,才暗自留意。
李纯闻言有些惊奇,“莫非白学士的诗名已经传到西域了?”
白居易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在官场上还是个新人——在这个时代倒是很正常,毕竟他二十九岁中进士时,还写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样的诗。
中进士之后,他又蹉跎了几年,这两年才通过制科考试,以词臣的身份入选翰林院,又出任左拾遗。
翰林学士和左拾遗的官阶都不高,但却是天子近臣,在贵京官而薄外官的唐朝,这样的位置既清要又显贵,算是终于在仕途上出头了。
这家伙本来就是个一根筋,当年为了考进士,读书读得口舌生疮、少年白发,也不敢懈怠。如今终于得到提拔,白居易便立刻爆发出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创作热情。
身为谏官,他看到什么都想谏,不仅上了大量的劝谏奏折,还写了大量的讽谏诗。
这样的人自然是不够圆滑的,所以哪怕是对着皇帝说话也不懂得婉转,甚至直接当着皇帝的面说,“陛下错了!”
皇帝也烦他,私下对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总之,在李纯看来,他确实有才华,但是并没有那么讨喜。
只是因为现在的李纯锐意革新,想要有所作为,所以愿意广开言路。他将白居易这样的人留在身边,也是对朝野发出的一种信号。
但是连天兵也对白居易另眼相看,就让李纯心里的感觉立刻不一样了。
就连他这个皇帝,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
众人正议论时,负责送人的内侍回来了。皇帝立刻将他召来,询问天兵出去之后的表现。
内侍如实说了。
“司徒?”李纯惊讶地看向杜佑。
这回轮到杜佑备受关注了。
白居易还可以说是诗名远扬,那杜佑呢?唔,这位好像也十分热爱读书,前几年还献上过一本自己编撰的《通典》历述从三皇五帝到大唐天宝末年的各种典章制度,蔚为大观。
想到这里,别人还可,李吉甫忍不住有些牙疼。
他其实也正在编一部书,以备帝王咨询,但因为身处要职,一直没能腾出时间来写,如今才开了个头。
这下风头完全被人抢走了。
因为切身相关,他情绪被引动,一时也没来得及深想。
倒是一旁的裴垍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并非如此简单。”
“怎么说?”李纯忙问。
“按照内官所言,听到司徒的名字时,只有一个天兵做出了反应,之后应是此人暗中说了什么,其他人才跟着兴奋。这与白学士的情形并不相同。”裴垍道,“还有那蛙鸣之声,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臣听着倒像是一句诗。”
“既然能让天兵脱口而出,必是名篇名句。”李纯道,“白学士可有眉目?”
白居易茫然摇头,这能有什么眉目啊?
李吉甫反应极快,已经冷静下来了,“我看那些天兵也是既惊异又好笑,想来他们也并未料到这样的变故。说不得……这诗句在天兵之中人尽皆知,却不能入你我之耳。”
白居易心头一跳,突然生出了一种猜测,但又不好直说。
他不好说的,一旁的李绛替他说了,“莫非是乐天将来之作,如今尚未写出,因天机不可泄露,才变作了蛙鸣?”
殿内一时寂然。
这猜测有些荒诞离奇,可天兵本来就是荒诞离奇的存在。
否则很难解释天兵对白居易的那种狂热,因为要说诗名,他虽然出众,但比他名重者不知凡几。不提别人,就说写出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李益,如今也在长安城中,那可是代宗大历年间就以诗闻名的老前辈。
所以,白居易将来会是比他更知名的大诗人?
那岂不是堪比王孟李杜?
不过白居易的事也很难在这些人的脑海里停留太久,因为相比起他的诗歌成就,天兵能够知晓未来这一点,显然更重要。
良久,李纯才轻轻叹息了一声,“天机不可泄露……”
不止是惋惜,还是庆幸。
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天兵们看向自己时,视线之中暗藏的那种微妙。
他是皇帝,按理说,即便名声不似文人那样显赫,史书上也必然会有记载,天兵应该也会关注。
所以,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李纯不知道潘多拉魔盒的故事,但他此刻的感觉,就像是手上捧着这样一个盒子,明知打开之后祸福难料,却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