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她简直比皇帝这个正统更像正统!
赶在除夕之前,皇帝的使者抵达了陇州。
然后尴尬地发现,雁来和她带来的人都还在秦州境内。而且不是边境交界处,而是就在秦州城附近。
队伍里有皇长子邓王,他们肯定是不可能冒险进入吐蕃境内的。
但他们是来接人的,送信让人过来见他们,似乎也不合适。
何况俱文珍可是在皇帝面前保证会亲眼看看那些“流落西域的大唐百姓”究竟是什么样子,若是至此而返,那这一趟就白辛苦了。
俱文珍一咬牙,决定将邓王留在陇州,自己过去。
他知道其他人肯定也不想去,所以根本都不费这个事,一句“保护邓王”安全,连梯子都给他们搭好了。
但俱文珍也不是傻大胆,他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安西军敢明目张胆驻扎在秦州城下,那就说明吐蕃人奈何不了他们。真遇上吐蕃斥候,就直接报安西军的名号好了。安西军到底还自认是大唐属地,想来也不会让皇帝的使者落入险境。
再说,他这个左神策军中尉,这回出门也带了几百人,留一半给邓王,另一半护卫他一人足够了。
邓王本人也深明大义,并未对这个安排有任何异议。
半天后,快马加鞭的俱文珍赶到了秦州城下,一眼看到那座新筑的城寨,心内顿时惊骇不已。
这样一座规模不小的城池,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造出来的,至少也要几个月。多半就是当初跟随使者过来,之后又滞留在陇州城外的那五千天兵的手笔。
当时看着不合理的地方,如今看,都是有备而来。
这么大的动静,陇州城那边竟半点消息都没有打探到。不论是真的没有打听到,还是替安西军遮掩,都很不妙。
俱文珍远远看着飘扬在城墙上的红旗,心情十分复杂。
“唐”字旗插在了被吐蕃人占去的地盘上,却与大唐朝廷全然无关。
这一刻,俱文珍似乎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会对这位新冒出来的雁帅,有如此深的敌意和戒备了。
神女转世,天兵协助,收复失地,四夷宾服。
她简直比皇帝这个正统更像正统!
她唯一的短板就是女子之身,但大唐可是出过女帝的。
皇帝如何能容?
……
雁来打量着对面的俱文珍。
她对此人也算印象深刻了,不仅因为他是个能够被她记住名字的太监,更因为之前那一案,最后吐突承璀当然是满盘皆输,但皇帝没赢,朝臣没赢,玩家算是不输不赢,唯有俱文珍赢麻了。
根据论坛的说法,按照历史这人早该退场了,虽然是拥立功臣,但在元和朝却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甚至还为避祸改了名字,如今却能重新返场,固然是因为皇帝在天兵的压力下想要一柄更锋利的刀,他自己背后肯定也没少使劲。
现在更是亲自跑到这里来。
不愧是曾经搅弄风云、威逼皇帝的人物,手段、胆量和行动力都比吐突承璀强太多了。
不过照面一看,此人文雅从容、慈眉善目,看风度真不比杜佑差多少,若不是身上的服色与他人都不相同,又面白无须,完全看不出来竟是内官。
没有半点传言中老奸巨猾的模样。
想想也是,皇帝比一般人更看脸,选朝臣或许还要考虑才华和能力,选近侍就只看自己喜不喜欢了。
俱文珍一开口,也是客客气气的模样,慌忙地跳下马,拱手行礼道,“怎能让雁帅出迎,当是老奴入内拜见才是。”
连自称都没改,雁来眼皮一跳,笑着还了个礼,“天使降临,岂能不迎?”
俱文珍就顺着这话道,“陛下收到雁帅的奏折,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将归来的百姓都迎入长安,共度新年。惜乎时不待人,怕大伙儿误解了陛下的心意,这才遣老奴前来探视,以表心意。犒民所需一应物资也已在路上了,迟些就到。”
看看人家这说话的艺术。
雁来笑道,“陛下体念之心,官民共感。这些百姓流离多年,惶惶不安,如今总算能安心了。”
寒暄过后,就请人进城。
俱文珍一边跟她说些无关紧要的套话,一边细细留心城内的各种细节,但见百姓们衣着整洁、面带笑容,正自忙忙碌碌,看起来全然没有赶了近万里路的风尘之色。城内更是张灯结彩、装饰一新,显然也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除夕和新年做准备。
天兵混在人群之中,跟百姓一起说笑忙碌,关系显然十分亲近。
俱文珍虽然是宦官,但当过许多次的监军,久经行伍、颇熟军事。他见过的军营不知凡几,却没有一个像是眼前这样的……安宁,没有半点肃杀之气。
这可是在秦州城下、吐蕃境内,他们却比长安城更加安闲。
是笃定了敌人不敢来攻,还是别有手段?
一行人往里走的功夫,已经有收到消息的天兵和百姓陆续赶过来看热闹了,也都是行止有度,并未哄闹不休。
俱文珍心内一叹。
人心思唐,是因为外面的日子不好过,现在这些人在外面的日子过的是这样的日子,等回了家乡,真的是他们安顿下来,而不是将更多的百姓带回西域吗?
进了城,雁来道,“义父长途跋涉,身体不适,便没有来迎接天使。”
俱文珍忙说,“郭帅忠君体国,保全西域四十二载,宫中提起来,谁不钦佩?本也该是老奴前去拜见,岂敢劳动相迎?”
顿了顿,又道,“今次使团出京,除了宣慰抚民,也是为陛下探望雁帅和郭帅,因此邓王殿下才是正使。只是殿下身份贵重,不可轻易涉险,因此老奴斗胆,请殿下暂留陇州,使团其他人也皆在彼处,恐怕还要请安西军遣一队人前往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