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478)

最后给玩家解围的居然是李贺。

大唐人对诗歌的热情不容小觑,不仅走到哪里都喜欢题诗,民间也喜欢传播这些诗歌。虽然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交集,但李贺还是顺利背出了王建的“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确定了对方的身份。

旁边的玩家松了一口气,连忙在心里下定决心,回头得专门搜集一下这些著名诗人文人在市面上流传的作品,确定哪些是已经写出来了,可以随便背的。

不能每次都这么尴尬吧?

眼看王建和李贺已经顺利相认,并且互相称赞起了对方的诗作,雁来便也找了个空地坐下来,开始烧烤。

话说,要不是闻到食物的香味,她都差点忘了自己之前只顾着看文件,好像是一直没吃饭来着。

饿死了!

说起来,王建写过什么诗来着?

想不起来了,不过没关系,雁来将烤串放好,随手打开了游戏论坛,果然在首页看到了直播贴。

点进去,好多熟悉的句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是谁家?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寂寞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果然,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诗人,就算听名字的时候想不起来对方写过什么,但是只要提起诗句,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你!

好像忽然偶遇了一个老熟人,陌生中又带着亲切。

第158章 这一局,是王建赢了。

话是这么说,但以上这些流传甚广的绝句,其实都算不上是王建的代表作。

他在文学上真正受人关注的成就有两项。

第一是《宫词一百首》,据说王建是宦官王守澄的同宗,往来之际从对方口中听说了很多皇宫秘闻,因此创作的《宫词》内容详实、刻画生动,不仅为研究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还为后世宫词写作提供了范例,有“宫词之祖”的美誉。

据说王建写出《宫词》之后,王守澄十分不满,有一天忽然对他说,“内庭的事老弟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明天就上奏皇帝。”王建写了一首诗回他:“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王守澄这才老实闭嘴。

第二个便是与张籍齐名的乐府诗创作,世称“张王乐府”。

大概是因为出身寒门,早年又游历颇多,后来入仕也是底层官员,所以张籍和王建的作品不像元白乐府那样有着强烈的“裨补时政”的政治色彩,更多地聚焦风土人情和咏史怀古等题材。虽然有时被人讥为“俚浅”,但那种借鉴民谚歌谣而形成的独特风情,却是士大夫作品之中极为罕见的。

考虑到他们再怎么寒门其实也是士族出身,这种刻意的“以俗语入诗”的写法就更加难得了。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分精当。

雁来一边刷帖子一边在心里点头。

没用的知识增加了!

不过抽卡这种事,本来也不是为了有用。

只要够珍稀、够好看、够特别。

所以雁来脑子里已经在琢磨要怎么把人留下来了——开玩笑,那些不方便捞的也就算了,这主动过来的,还能再让他跑了?

“雁帅。”旁边忽然传来声音。

雁来转头看去,就见李贺将烤好的肉串从火上取下,盛在盘子里,递到她面前,“现烤的还需再等一阵,请先用这些吧。”

“谢谢。”雁来是真的饿,不客气地接了过来,一边吃一边问他,“你们到西域也有一段时间了,感觉怎么样?各方面都能习惯吗?”

李贺拨弄着串肉的竹签,脸上露出几分忧色,“还好,只是几位前辈上了年纪,有些不适应此地的气候。”

他担忧的不止是那几位前辈,还有仍在路上的祖母和母亲。

“不用担心,路上安排了医生随行,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处理。而且龟兹城的气候也比这边更宜人。”雁来安慰他,“若是实在不能适应,也会先送她们回秦州那边暂住。”

李贺点头,面色也稍稍缓和。

王建坐在李贺另一边,闻言不由侧目。

礼贤下士他当然见过,表现得更夸张的也不是没有,可雁来这种平易近人,实在太自然了——但凡她身边多带两个人,他也不至于没认出来,还以为对方只是个普通天兵。

好在没人在意他这点尴尬。

正自想着,就见雁来的视线已经转到了他身上,“不知王先生的住处可安顿好了?”

话说礼贤下士是这么做的吗?她业务不太熟练啊!

毕竟不是土匪拉人入伙,也不好直接问“兄弟你愿不愿意跟我上山坐一把交椅”,雁来只能想到从关心生活日常入手。

王建忙道,“有劳雁帅记挂,已经安顿好了。”

“那好吧。”雁来也不是很失望,想了想又说,“若有什么不便之处,只管告诉我。若是不好意思跟我说,随便找一个天兵也行——对了,我这些天兵素来钦慕才子,恐怕往后多有打扰之处,但他们并无恶意,还望王先生不要见怪。”

王建知道这个,他在路上的时候已经收到了张籍寄来的诗。

不过他没当回事,随意地应了。王建虽然是个文人,但经常在外游历,又有多年从军经验,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

李贺在一旁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