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480)

不过忙了一会儿,手上的动作就渐渐慢了下来。转头一看,周围的人也都差不多。

这时,几个天兵忽然跑了过来,站在田埂上,用一种看热闹的语气问道,“李小贺,今天是跟之前一样,还是重新分组啊?”

“自然是重新分组。”李贺擦了擦汗,坦然地道。

他虽然自负文才,但毕竟年轻,对前辈还是十分尊重的。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很快又被天兵压下,“好,那现在重新分组。跟李贺一组的站在我的左手边,跟王建一组的站在右手边。”

之后就是乱糟糟的换位置,而王建也终于抓到人,问清楚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为了避免劳作无聊,也是为了给大家鼓劲,天兵便会在劳作的间隙,组织百姓们唱起各种民间歌谣。这些官员当然不好跟百姓一起唱歌,但大家都是会作诗的人,民谣也是诗歌的一种嘛,所以听着听着,就手痒起来,开始以民歌为蓝本进行创作。

这种创作被天兵发现,干脆就将他们的作品拿去给百姓唱,品评优劣。

然后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一种比试。比着比着,大家发现李贺这家伙总是能赢,于是不知不觉,又变成了他一个人对战所有人。

即使如此,他也总是能赢。

写得好也就罢了,他还写得快,对面一人写一首,他一个人写二十首。

大家对他的嚣张气焰已经不满很久了!

现在王建来了,总算是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所以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王建这一边,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卯足了劲儿要赢李贺一把。

莫名就成了领队的王建:“……”

不过,谁能拒绝这样有趣的比试呢?再说,形势已经如此,现在拒绝,倒像是他认输了一样。

王建游历各地,几次加入藩镇幕府,就是在看透了科场的黑暗之后,仍然不甘心才华不得施展,再加上谋生的需要,所以再次生出了入仕的心思。

但至今为止,他也没有找到自己期待的“明主”,反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看清了民生疾苦、藩镇跋扈、朝廷昏昧。

安西军和天兵的消息传到荆州,王建几乎是立刻就决定要到西域来看看,肯定也是有点想法的。

现在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他又怎么会拒绝?

王建甚至怀疑李贺是故意的。要不然,怎么想都不可能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带人来地里干活。

所以,当李贺笑着朝他拱手请战时,王建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那在下就献丑了。”

有天兵递来铅笔和硬壳小本子,王建拿在手里,有些不适应,不过观察了一下周围其他人,也就迅速掌握了新的握笔方式。

毕竟是写乐府出身的,而且他的乐府诗本来就融合了不少民歌特色,所以这种创作,完全是在王建的舒适区内,因此很快,他就写完了第一首。

抬头一看,李贺也刚好从小本子上撕下写好的诗,递给一旁的天兵。

王建便也照做。

两位天兵拿走诗作,没一会儿,旁边的百姓就齐声唱了起来——歌谣都是依照固定的曲调来创作,所以不需要现学,开口就能唱。

王建和李贺对视一眼,一边留心听对方的作品,一边在脑海里构思第二首。

一首又一首,两人都被激起了斗志,直写到尽兴方才罢休。

数量上倒是没有见出区别,不过最终还是王建的作品赢得了更多百姓的喜爱。

这倒无关才华高低,只是王建那种以俗语入诗和大量运用叠字的写法,使得句子更加明白容易、朗朗上口。相较而言,李贺的选字炼句都有意求奇,突用怪语,时常造成一种阅读和理解上的隔阂。

虽然这也是李贺“当时无能效者”的根本原因,但这一局,是王建赢了。

……

“总算快到了!”严小乙擦了一把汗,遥望着不远处的城池,“这就是古代的北京吗?”

“好像不是。”章立早说,“虽然幽州一度被叫做范阳郡,但是治所是在蓟县,那个才是北京吧。安史之乱后范阳这个名字犯忌讳,就改回幽州了,然后又把范阳县和周边其他的几个县一起分出去,另外搞了个涿州。”

“好家伙,看出来这心理阴影挺重了。”众人都很懂地笑了起来。

应该说,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年,这片阴影都始终悬在整个大唐头上,从未散去过。

毕竟中晚唐真正的心腹大患——藩镇,就是安史之乱的遗留。

当时朝廷为了安抚安史之乱的降将,干脆将他们就地分封,这些人领着自己的旧部、管理着自己的旧地,名义上还是大唐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独立的小朝廷,时不时还搞个叛乱自立。

各地藩镇纷纷向老大哥看齐,各自为政,以至于到了晚唐,朝廷政令根本出不了京畿地区。

既然范阳不是北京城,几人也就对它失去了热情,连城都没进,直接将最后一位护送对象送回了他的家所在的村子。

然而这里几经战乱,县城都被打破过不止一次,更遑论是周边的村子?

甚至因为河北地多人少,这座村落根本没有人回来重建,入目所见,皆是一片荒芜。

章立早他们这支队伍一路走来,也见过了不少满目疮痍的景象,但是整个村子都没了,连个能询问情况的人都没有,这还是第一次。

被护送的是个老兵,他没有在西域成家,一心只想回家。没想到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顿时老泪纵横,哭得直接晕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