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581)

但天兵说这样容易招引风尘,都是在大堂后面另辟新的房间,让大夫坐在里头看诊,实在没有单独的房间,也要在大堂里拉上一道帘子。帘子后面除了桌椅,还摆了胡床,方便一些无法久坐的病人。

钱十三虽然是个半吊子的假大夫,却认真钻研过这些东西,弄得像模像样。

两人到了后面,杂役才压低声音道,“那位雁帅来了。”

“怎么?”钱十三一惊。

或许是因为有发现了长安城复活点开启的功劳,俱文珍在给察事院挑人的时候,第一个就选了他,还特意将他安排在京兆府附近,负责打探天兵的消息。

但天兵似乎也有默契,虽然人数增加了很多,但在长安城还算安分,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

要是一般人,没事干正好带薪摸鱼,但钱十三是个好奇心很重、自主性很强的人。

他为了开这个掩人耳目的医馆,可是真的去学了医,葛洪的《肘后方》、孙仙人的《千金方》,玄宗编的《广济方》、德宗制的《广利方》全都倒背如流,治个头疼脑热完全不在话下。

所以虽然没有任何人要求,也不知道能有什么用,但他还是给自己找了一件事做,那就是每天进出复活点的天兵人数。

之前这个数字虽然会波动,但整体是平稳的,现在却已经涨了好几天,钱十三虽然不懂什么天下大势,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正犹豫着要不要上报,安排的探子就送来了这么一个消息,让他如何能不吃惊?

“说是来看望敦煌郡王。”杂役如实道。

至于有没有别的目的,要不要继续追查下去,那就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了。

“行,给你记一功。”钱十三抬手拍了拍杂役的肩膀,“我开个方子,你拿了药回去就回去,不要引人注意。我先将消息上报,看看上头怎么说。”

上报的时候,除了雁来到了长安这事,钱十三将天兵人数正在与日俱增的事也顺便写上了。

没想到很快就来了人,说是院使要见他。

察事院使,也就是俱文珍,钱十三上回见他,还是进宫禀报复活点的事,所以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确实无意间又发现了一件大事。

他不敢耽误,把自己所有的记录数据都带上了。

俱文珍一看,顿时吓了一跳,“有一千多的天兵留在了长安城里?”

“我是进来的人数减去离开的人数计算出来的。”钱十三说,“但天兵不一定是从这里离开,所以数字也不准确。”

“那也不会相差太多。”俱文珍面色凝重地道。

钱十三不说话了,其实他很好奇,因为他虽然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多,但也没多到需要严阵以待的程度,怎么看俱文珍的表情,似乎事情很严重?

但他很清楚这不是自己该问的,因此忍住了。

俱文珍站起身,在屋子里踱步思考。

长安最近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自然也不会有天兵特意赶来看热闹,所以……这些天兵很有可能是雁来刚刚招募来的。长安城有一千,别又有多少?

其实直到现在,大唐也不知道雁来究竟召唤了多少天兵,只能从第一次封赏的人数来判断,估计有二三十万。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笔钱出得还是挺值的,至少朝廷对天兵的实力终于有了概念。

而二三十万这个数字,正好卡在了一个微妙的标准上。

拥兵自重的河北三镇,手下可战的军队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当然天兵的战斗力比普通军队强了太多,但这个数字依旧是“安全”的,虽然藩镇打不过、朝廷也打不过,但又还不足以让雁来横扫天下。

所以朝廷和安西军才能继续维持那种微妙的平衡。

这一点,俱文珍不认为是巧合。

现在雁来既然选择召唤新的天兵,那就不会只是几千人,甚至可能不只是几万,而是一个能够打破平衡、让她掌握主动权的数字。

俱文珍吐出一口气,缓了缓情绪,先夸赞了钱十三几句,让他回去继续盯着京兆府,又叫来亲信,让他们设法调查西域和河北的天兵人数,这才带着数据去禀报皇帝。

……

李纯毕竟不像俱文珍那样有着丰富的监军经验,一开始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代表了什么,直到被俱文珍提醒,才陡然一惊。

如今的局势,对朝廷其实已经很不利了。之所以还能维持平衡,是因为天兵没动,而天兵不动,按照李纯之前所想,是为了维持大唐国内的平衡,但现在经俱文珍提醒,才意识到还有人手不够的缘故。

或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天兵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可究竟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

李纯之前也想不出,但现在,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君臣二人心下各有思量,都没有开口说话,紫宸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之中。

直到李纯回过神来,抬眼看向俱文珍,眼神里带上了几分审视。

俱文珍微微一惊,但立刻微微垂首,恭敬侍立。

良久,似乎是做出了某种判断,李纯的面色虽然没有缓和,但收回了视线。他从一旁的匣子里取出一封奏折,递了过来,“你看看这个。”

俱文珍虽然只是用眼尾扫了一下,但那个匣子是红色的,十分醒目,他几乎是立刻就反应过来,这是“匦书”!

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东南西北四面设置青丹白黑四个铜匦,以接受朝臣、士人上书,让他们献策、劝谏、申冤、通玄,作为一种选拔人才和裨补时政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