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来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笑道,“项羽有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我也只是个俗人啊!”
……
雁来同意了他们的提议,这个消息让回鹘振奋不已。
至于具体的条件还要慢慢谈这一点,被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了。
没有拒绝就是同意,至于条件,慢慢谈就是了,至于谈成什么样、最后会不会履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回鹘的对外交往一直都是如此,守不守信都要看具体情况。
所以一收到消息,安允合就催促着点齐兵马出发。
没人拒绝。
一方面是不觉得这件事还会什么变动,另一方面,也是实在等不起了。
贪腐这种事情是这样的,世家贪朝廷的,世家内部的分支贪公中的,奴仆贪主家的,与奴仆往来的各行各业又贪奴仆的……一旦开了头,就像是决堤的海水,最终会冲刷出一条庞大的贪腐链,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贪别人,也被人贪。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会伸手。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大唐如此,回鹘当然也如此。
所以贵族虽然有钱,但花销也高,具体到某一项支出的话,他们其实也并不比牙帐好多少。
尤其是养兵这种非常耗费资源的事。
想到这回出兵大唐能捞到的好处,所有人就都满心的热切与期盼,自然不想再等下去。所以在派出使者去洛阳谈判的同时,这边回鹘大军也出发了。
曷萨特勤亲自到城外为军队送行。
身为可汗的他当然不能亲自涉险,而且他才十四岁,也确实没有任何戎马经验,所以这一回,是作为舅舅的安允合代表他出征,顺便带走了属于他的可汗亲军。
毕竟只有参与了战争,才能分到好处。
曷萨特勤满心期盼着大军尽快凯旋,所有的问题都被解决,生活就又能回到原本的样子。
中军之中回望牙帐的安允合,也在期待着凯旋的那一天。
到时候,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
军队虽然出征了,但是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很快他们就因为目的地而产生了分歧。
瓦莫斯将军还率领着一支军队,驻扎在距离大唐西受降城不远的地方,所以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先去跟他会合,既能壮大军队的规模,也能了解一下大唐具体的情况。
但安允合却想要走另一条路,直奔中受降城。
受降城是汉朝时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修建的城池,但因为修筑在长城之外,是一座孤城,所以汉朝和匈奴针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夺。
到了唐朝,为了防备突厥汗国,在河套平原北岸修建了三座受降城,并屯驻重兵,三城互为支援,与周边军镇和州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能够取代长城的防御体系,保护着后面的朔方、河东之地。
所以之后铁勒取代突厥,回鹘取代铁勒,漠南之地却始终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
也正是因为大唐与回鹘之间的战线被限制在了这里,才能腾出更多的兵力来防御吐蕃。又因为吐蕃的存在,奠定了大唐和回鹘两国交好的基础。
要不怎么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呢?
言归正传,虽然三受降城是一个整体,但为了相互制衡,又将它们分别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
西受降城属于天德军,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则隶属于振武军。
所以两边虽然相去不远,但却是两条进攻路线。
相较而言,西受降城因为东有振武军,南有朔方节度使,驻军最少、防御最薄弱,也是看起来最容易攻陷的——振武军因为要跟幽州节度使一起防御东北边的奚和契丹,驻兵更多,所以同样是大唐的方镇之一,而天德军却只是都防御使。
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回鹘人入唐的首选路线。
虽然这条路已经很多年没有走过,但路径依赖依旧存在,所以众人无法理解安允合的选择。
安允合当然也有他的道理。
瓦莫斯就驻扎在西受降城外,那边肯定早就有所防备。西受降城兵马少,后面的朔方灵盐节度使却能随时支援,走这条路,等于是一头扎进大唐人张好的口袋里。
所以,更应该趁着唐人的注意力都被瓦莫斯牵扯,另外选一条路线突袭,在大唐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取得战果。
这也是回鹘一贯的战术。
仗着骑兵来去如风,打奇袭战,成功的概率最高,就算不成功,也能轻松跑掉。
其实大唐的战术也是如此,不过跟游牧民族比起来还是要差一点。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这种奇袭战就很少见了。
如果是年轻的可汗在这里,或许还会问,雁来的回信里不是要求了回鹘的动向都必须要告诉她吗?现在突然袭击,是不是违反了约定?而且在条件谈完之前出兵,万一惹怒了天兵怎么办?
但现在领兵在外的都是老油条,对于契约本来就没有那么看重。
不如说,天兵本来也是他们想要出其不意的对象之一。要是能在天兵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完,打得足够快,取得相应的战果,那在谈判上也能多占一些优势,甚至根本不需要再分出好处给天兵。
这么一想,便都觉得安允合的提议很不错了。
只是本来联合出兵,大家各有各的打算,现在其他的想法被安允合压下去,统一听他指挥,他在军中的声望就远超过其他人了。
战争本就是最容易提升威望的方式。
众人自认为看清了安允合的打算,不过认真想想,这样他们也不算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