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681)

这才是皇帝想要的“教化之功”。

不管具体施政的人是谁,只要在大唐这个框架下,那就是皇帝和朝堂的功劳。

至于回鹘是雁来打下来的这一点,他们当然不会否认,但是相较于“文治”来说,“武功”就不那么起眼了。

郝主任总觉得这招有点熟悉,认真一想,这不就是那些世家子弟下基层镀金的套路吗?事情是别人做的,苦是别人吃的,代价是别人付的,只有功劳是他拿的。

只要闭着眼睛,回头是不是还能把李纯这个“中兴之主”都给吹成“不世明君”?

“如此,那不知到时候又该如何安排雁帅?”郝主任问。

李吉甫不假思索地道,“可以依照安西四镇的旧例,设节度使、大都护府,由雁帅兼任。各州长官也可以让部落首领世袭,只要接受朝廷官员协理政务。”

至于军务,他没提,那肯定是雁来和天兵的领域,不容插手。

李纯微微皱眉,这跟他想的不一样,但转念想想,回鹘毕竟是草原,百姓游牧为生,也很难像中原一样形成村庄-乡镇-县-州的各级行政单位,比照安西四镇的旧例,确实更合适。

对朝廷来说,只是多了一个不怎么听话藩镇,但对大唐来说,就是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实现了对回鹘的统治。

虽然是天兵实现的,但你就说是不是属于大唐吧?

而从雁来这边看,她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

在她仍然承认自己是大唐的臣子,并且还有心更进一步的情况下,不过是将回鹘融入大唐的步骤稍微提前了一些而已。

但这些本来都是她已有的,并不能作为大唐说服她的条件。

郝主任正要开口,李纯却忽然道,“朕见郭常侍的奏章之中,有一封是奏请朝廷迎回小宁国公主的灵柩。这本就是朕分内之事,自然无有不允。不过奏章中未见提及燕国大长公主,也并未单独具折,不知是否有什么顾虑?若有,使者尽可说来。”

如今的大唐,已经不需要再让公主和亲,也有能力将和亲公主的遗骸接回。

即便再不喜欢天兵,李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存在,确实能给大唐带来更多的底气。

不过李纯此刻提起这事,是因为他敏锐地从中察觉到了异样。

大长公主可是雁来的亲生母亲,没道理雁来记得替小宁国公主上折子,却忘了她。

那就只能是有意为之了。

李纯猜想,她应该是不想让燕国大长公主跟小宁国公主一起回京。

毕竟一个是宗女,一个是真正的金枝玉叶,肯定是有区别的。若是一起迎回灵柩,互相抢风头不说,待遇也不好差得太多,雁来当然不会满意。

但雁来在奏折里给小宁国公主要的待遇——加封号、给她两个早夭的孩子赐官身、划分单独的墓园、在长安城内拨庙宇供奉……已经是将公主能够享受的待遇都给加上了。

如此一来,她要为燕国大长公主求的,就绝不只是这些。

有需求,就等于是有了弱点。

磕了药之后,李纯的思绪比平时更加活跃,脑子似乎也更好用了,在察觉到这一点之后,立刻就决定将之作为突破口。

不过他也沉住了气,没有一上来就提这个,而是等李吉甫说得差不多了,才抛出这个话题。

果然,听到这话,本来打算说什么的郝主任立刻就顿住了。

郝主任来之前,因为不知道他们打算干什么,所以雁来也没什么指示。反正张云敏还在牙帐那边,真有无法决断的事,再让她转达就是。

本来只是以备万一,没想到还真用上了。

其他事情她都能替雁来做半个主,唯独这件事不方便。

雁来也没想到李纯会突然提到这个。

虽然她另有计划,但既然他主动提了,她也就想看看李纯能给出什么样的条件,合适的话也不是不能答应。

她对张云敏道,“我阿娘出塞二十年,以一身维系两国和平,她不仅是大唐的公主,更是大唐的功臣。我只有一个要求,公主应有的,她该有,功臣应有的,她也该有。”

这“一个要求”,却是难住了大唐君臣。

不是他们不想承认咸安公主的功绩,但这种事实在没有先例。没有先例,那就不合礼仪,能不能做,该怎么做,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决定的。

“怎么没有先例?”郝主任提醒他们,“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曾经策应晋阳起兵,东征西讨、屡立功勋,死后以军礼殡葬,谥号为昭。”

李夷简眉头微动,想说这怎么能一样,平阳公主是亲自领军出战,跟和亲公主不同。

但燕国大长公主没有军功,她的女儿有啊,而且还是这样的不世奇功。

他便站出来道,“陛下,朝中官员亦能为父母请封,以郭常侍之功勋,加封其母,自是理所当然。”

李纯便问,“使者以为如何?”

郝主任微微皱眉,但还是将这话转述给了雁来。

雁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虽然光耀门楣、恩封父母,很符合中国古代的传统,但是咸安公主的功绩就是咸安公主的功绩,为什么要跟她混为一谈?

何况还有一点,在这个世界也许不会有人在意,但雁来却不能不去想。

尽管咸安公主将原身这个女儿养得很好,死后也尽力为孩子做出了安排,甚至她生命中少有的温馨时光,都是来自这个孩子,但——她最初时,是自愿生下这个孩子的吗?会对她的出生抱有期待吗?

他们将生下一个孩子看作是她的功绩,甚至想以此来掩盖她真正的功绩,她当然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