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猛男落泪,给一边高强度运动之后正好有点饿、高高兴兴盛饭吃的玩家都整不会了。
话说她们进游戏这么长时间,也算是打过不少仗了,这样的场面还是头一回见。
只有少数人十分淡定,沧桑远目,甚至还想点根烟,“见笑了,我们川渝男人有时候是这样的。”
……这么一说的话,好像突然合理了。
陈洎在这边安抚惶惶不安的士兵们,那边赵猫猫也带着人将被关在马棚里的人放了出来。
两边一合计,终于弄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始末。
其实在哗变之初,士兵们是很躁动的,就是那种满心都是火,得找个对象来发泄一下的状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接下来就该冲出营地、见人就砍,把事情闹得彻底不可收拾。
但在处理中高层将领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这一堆的中层将领之中,还夹了一个文士。
杨嗣复原本是被武元衡辟为节度推官的,结果武元衡在西川根本没待几个月,就被召回京了,却一时半会儿没法将他调回京,王锷到任之后,也不好把武相公的门人给赶走,就把他打发来了灌口镇。
根据其他人的说法,当时就是杨嗣复大喊了一声,“我绝不会将粮仓的钥匙交给你们的!”
然后不出意外,他身上的钥匙就被搜出来了。
然后士兵们就开了粮仓,沉迷做饭、吃饭,直到天兵赶到。
“倒是随机应变,心思敏捷。”李德裕赞道。
赵猫猫忍不住转头看了他一眼。
“怎么了?”李德裕有些莫名其妙。
没事,就是亲眼见证了牛党的中坚力量跟李党魁首的第一次会面,感觉有点奇妙而已。
牛李党争的源头,是元和三年的制科,当时牛僧孺、李宗闵都参加了,并且在文章里对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指桑骂槐,被擢为上等。按理说,这一年试的本来就是直言极谏科,骂骂宰相怎么啦?
但是按照记载,李吉甫在皇帝面前泣诉,于是李纯就将所有参与者,从考官到考生全部贬出京了。
牛僧孺和李宗闵一直怀恨在心,等他们入朝得势,就跟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互相倾轧,党争一直持续到唐末。
至于杨嗣复,他爹杨于陵就是这一科的考官。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玩家还没到长安呢,所以也不知道具体内情如何。不过,以后他们应该是不会有机会党争了,所以赵猫猫也就是感慨一声,便继续去忙了。
清点人数、治疗伤势只是基础,最重要的是,粮仓里的粮食都被这群大肚汉给造得差不多,仅剩的那些,玩家过来之后也吃完了。她们还得以灌口镇为据点,继续追踪王锷的队伍呢,这么多人总要吃饭吧?
好在王锷这一走,成都也就被天兵接手了,倒是方便了后续补给。
……
郭贵妃的婚离完了,几位宰相便也将心思放在了藩镇之事上。
西川的消息就在这时送到了。
这件事其实只是诸多藩镇异动的一个缩影,不过因为李德裕这支小队的存在,略微加速了一些王锷的行动,但整体还是在玩家的掌控之中。
即便如此,李吉甫等人也在暗中擦了一把汗。
本来觉得雁来不怎么在意朝堂上的事,注意力放在了外面,但现在看来,藩镇的事,她也不甚在意。
之前的各种战事,于阗也好,河北也罢,就连淮西,她也是亲自到场的。
唯有这一回,稳坐钓鱼台。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宰相们希望雁来亲自跑到前线去的意思,既然做了这个“摄政王”,他们还是希望她能老实待在长安城里,让所有人都能安心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雁来是会因为“他们希望”就妥协的人吗?
说到底还是觉得没必要。
所以,当听到天兵要放虎归山、啊不,顺藤摸瓜的时候,他们居然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了。
大概也只有吐蕃和南诏这样的势力,才能入得了她的眼。
要是在李纯中风、雁来成为摄政王之前,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或许还会忧虑一下,现在却十分平静坦然——早晚的事罢了。
与此同时,他们心底又生出些许明悟。
难怪她并不急着往前走。
当一个人距离权力的巅峰越近的时候,就会越没有耐心。
看看董卓入京之后都干了什么,一年时间里,干掉何进、废立皇帝、逼死太后、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胁迫皇帝迁都,在朝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在外倒行逆施、民怨沸腾,迅速达成了“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成就。
但是雁来不急,因为她的荣耀与权柄还缺最后一处装饰。
看他们这么淡定,雁来还有些失望。
之前不是火急火燎的要处理藩镇的事吗,怎么真的出事了又那么冷静?
不过要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雁来估计会更生气。
她没去前线难道是因为她不想去吗?是谁每天都往延英殿递那么多的奏折啊!她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手写过这么多字了,就连之前一直被郭昕嫌弃的毛笔字都有了不小的长进。
本来,雁来虽然也觉得每次写字都要铺纸磨墨挺麻烦的,但又觉得这种仪式感也很难得,所以是想保留的。
这样也能给玩家更好的沉浸感。
但现在,她觉得钢笔就不错,中性笔更好,至少写起来没那么容易手酸胳膊酸。
不过她尚未下定决心,还在“推广钢笔、铅笔”和“把批阅奏折的工作也分配给别人去做”之间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