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被吃掉了,这终归是一件不太符合常理,因而似乎预兆着不祥的事件,自然也让人惊惶不安。
人们骚动着、议论着,有人仰了头呆呆地看向月亮,也有人惊慌地躲回屋里去,但更多的人,则是下意识地将视线投向了身边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天兵们。
玩家非常兴奋。
就是说,虽然在现代,所有特殊的天象都能提前预测到,气象台还会发布观测攻略,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来说,刚好在那一时刻处在一个适合观测的地点,亦或特意在那一时刻来到某个适合观测的地点,都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所以玩家虽然可以将其中的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亲眼看到过月食的人,恐怕还不如原住民多。
也所以,难得有这样的体验,哪怕是在游戏里——或者正因为是在游戏里——属于玩家那颗无所畏惧、又唯恐天下不乱的心,立刻蠢蠢欲动起来。
于是第一个人叫了起来,“天狗吃月亮啦——”
周围的玩家都是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跟着大声喊,“天狗吃月亮啦!”
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发现玩家语气中那种没事找事、兴风作浪的意味,但此刻的长安百姓,显然已无暇去分辨这些。
连玩家都那么慌,他们当然只有更慌。
不过人的情绪真的很有趣,当身边有足可依靠的人时,大部分人遇到了难处,第一反应都是求助。可一旦察觉这依靠并不怎么牢固,大部分人其实也会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譬如此刻,许多人就着急忙慌地从家里翻找出镜子。
时下,人们认为镜子是有灵的,甚至有一种专门的占卜叫做“镜听”,就是对着镜子询问自己想占卜的事,然后揣着镜子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说的话,就能预示吉凶。
嗯……通常是独守空闺的少妇用这种方式来占卜郎君的归期——至少诗歌里是这么写的——所以这事还不能张扬,得避着人干。
而镜子,在很多时候,也是能够跟月亮联想到一起的。所以长安风俗,月食时人们会用镜面去映照月亮,或者干脆直接将镜子丢出去“砸”月亮。
所以,雁来不过是站在坊墙下迟疑了片刻,还没想好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一块巴掌大的镜子就从天而降,砸到了她身上。
雁来:“……”
被误伤的显然不止她一个,很快就有玩家吱哇乱叫起来,嘴里喊着“悟空,你真调皮呀”“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的”之类的怪话,转头四顾,寻找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没找到,却正好看到有人从屋子里搬出了一面半人高的铜镜。
玩家似乎终于找到了这场游戏正确的打开方式,兴致勃勃地抄起腰间的佩刀,往镜面上敲——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好像是说过古代人会这么“救”月亮来着。
其实这个时代,普通百姓家中的铜器、铁器很少,只有铜钱和簪钗、铜镜之类。至于锅碗瓢盆,大部分都是陶瓷质地,一敲就碎了。
好在玩家来了之后,大唐的冶金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至少在长安城里,铁器已经普及了,所以这会儿,玩家反应过来之后,便发现到处都是可以使用的道具。
她们也不管之前是用来干嘛的,反正暂时借来敲一敲。
街市上顿时响起了各种敲击金属产生的嘈杂声,将种种惊叫与喧哗声都压了下去。
看到天兵这样做,周围的百姓自然也争相效仿,四处寻找可以敲击的器具。
不知不觉间,慌乱的情绪淡了下去,这场“救月亮”的活动,变成了一种另类的狂欢。人们排着队伍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走,一边走一边敲击手中的铜铁器,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支不成曲调的歌。
雁来手里不知何时多了一口铁锅,一柄刀鞘,被人群推挤着往前走,还有点恍恍惚惚、回不过神来的感觉。
说不清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但好像也不需要说清,她举起刀鞘,在锅底敲了一下,又一下,再一下……
敲累了,不知是谁第一个背起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然后莫名其妙变成了中华诗词大会……啊不,没有词,背苏轼和辛弃疾的刚吐出第一个“呱”字,自己就反应过来了,连忙闭嘴。
背着背着,玩家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NPC的声音则突显了出来。
她们几乎是有些惊恐地发现,上过大学的玩家,诗歌储备量居然不如长安城里的普通百姓,很多人甚至能背出整首的《春江花月夜》。
简直令人发指、倒反天罡!
好在这样各种折腾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天上的月亮在被某个无法观测的存在彻底“吞”下去之后,又重新被“吐”出来,恢复成了几乎完满的月轮——这是太阴历十四日的夜晚,月亮本来就该圆了。
人群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仿佛这月亮真的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被救出来的。
直到这时,人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的腿走酸了,手敲麻了,嗓子也喊哑了。夜已经很深了,大部分人平时是不会熬到这时候的,这会儿一回过神来,就发现自己又累又困,迫不及待想要回家休息。
人群渐渐三开,踏着月色往家里走。
灯火被熄灭,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仿佛为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衣,照进每一个人的梦里。
夜变得更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