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812)

王起顿时涨红了脸,“臣并非此意!”

其他人也忙劝道,“陛下尚在病中,怎么经受得住这样的辛劳?还是让他静养为宜。”

开玩笑,真把李纯抬出来,不说这朝廷威严会不会受到影响,就说陛下万一不管不顾地折腾起来,谁能应付?

“哦,那就是我这个摄政王让你们不满意了。”雁来似笑非笑地盯着王起,“王侍御觉得谁堪当此任?说出来,我立刻退位让贤。”

说着真的站起身来。

众人不由得冷汗涔涔,连忙上前阻拦,“令君一片为国为民之心,陛下与我等皆深知之,岂可因为些许闲言碎语,就弃我等于不顾?”

搞事情的人没脑子,大部分人还是清醒的,她真要撂了挑子,不说有没有人能镇得住朝堂上下的牛鬼蛇神,就算有,然后呢?

真要是跟天兵撕破了脸,到时候地方上是听她们的,还是听朝廷的,可不好说。

一个政令出不了长安城、不,说不定都出不了大明宫的朝廷,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也有人回头催促王起表态。

形势已经如此,真把她惹恼了,将事情弄得一团乱,难道你们就满意了吗?

王起却没有低头,而是坚持看着雁来道,“正因为令君有大功于国,臣这番话才不得不说!当年汾阳王有再造家国之功,却一直谦冲坦荡,侍上以忠,待下以恕,居高位而不受非命,秉功勋而不为不臣,因此方能富贵寿考,福泽子孙。令君如今受封大国,官居中书令,万民景仰、人心所向,人臣之极也,当思进退、畏天谴!”

最后一句话如同一个炸雷,将殿内所有人的脑子都震得嗡嗡的。

没人敢抬头去看雁来此刻的脸色。

雁来倒是没有那么在意那句近乎于诅咒的话,她或许敬畏天命、天道,却从来不信什么“帝王受命于天”,更不相信老天爷会因为她做的这些事就降雷劈她。

遭天谴?自古以来,谋朝篡位者不计其数,其中还不乏残暴不仁、倒行逆施者,有哪一个真的遭了报应?

真要是天打雷劈、五雷轰顶,那只能说明她功德圆满,可以渡劫飞升了。

事实上,雁来此刻正处在一种恍然大悟的状态之中。

她就说嘛,虽说反对势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就算打死了也会冒出来新的,但是也不应该这么快,这下全明白了。

这回的弹劾之所以能声势浩大,是因为中坚力量并不是反对派,而是王起这样的“忠臣”。

他们恪守着自己在纲常之中的地位,也要求雁来去做这样一个标准的臣子——就像是郭子仪那样,立下了泼天的功劳,也仍然恪守臣子的本分,甚至还能继续获得皇帝的信任,终身荣显、富贵而终、恩泽子孙、垂范后世。

好一个人臣典范!

在他们看来,雁来前一半已经做得很完美了,甚至可以说比郭子仪更完美。所以,后半段就更应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成为一个周公,而不是王莽。

就其本心,他们对雁来并没有恶意,反而是为了她好,认为她一旦行差踏错,就等于是让自己的完美履历有了污点。

所以他们要规劝她、警示她。

分析到这里,雁来都快感动了。

好一套道德绑架!

……

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对这些读着儒家学说长大的官员来说,王起从道德上对雁来提出要求,反而让他们说不出反驳的话了。

甚至隐隐觉得他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就在这时,雁来叹了一口气,“福泽子孙,就是好好的太子妃被册为贵妃,由妻变成妾吗?”

朝臣们:“……”

这一刻他们真的有点恨李纯了,他挖的这个坑真是又深又广,一不小心就又会掉进去,搞得他们很被动。

李吉甫却是眸光微微一动,听出了一点意味。

道德君子,是对人臣的要求,可是对君主,不能说完全没用,至少在场这些人,是没有能力要求皇帝完全按照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行事的。所以雁来根本不接招,一句话就将王起营造出来的道德困境击碎了。

守规矩的人才会被困住,而她……

对于自身道路的选择,她没有片刻动摇。

这个瞬间,李吉甫心底再次生出了那种“吾生太早”的遗憾。

但又或许,是正好呢?

如果不是到了这个年纪,如果不是处在这个位置,也许他能为她做的,只会更少。

这么一想,李吉甫也就释然了。

他轻松接上雁来的话,“是臣等无能,未能规劝陛下,愧对郭令公。”

他们这些朝臣,基本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在战乱流离之中长成,所以郭子仪对大唐的再造之功,又何尝不是对他们的活命之恩?

然而他去世不过三十年,受过他恩惠的人都还活得好好的,一个个身居高位,却让郭氏蒙受这等羞辱,又有什么脸面以郭子仪的标准去要求雁来?

雁来哼笑一声,“道德是对自我的约束,而非对他人的要求,王侍御以为呢?”

王起羞愧地低下头去。

他是个要脸的人,或者说,他是最要脸的那一类人。上书弹劾的时候,他是真的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但这会儿面对雁来的质问,他也是真的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雁来见状,又在心里哼了一声。

果然啊,当有人指控你做了坏事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是个坏蛋,否则会死得很惨的。

所以,当有人指责她不该有违人臣的本分时,她也最好是真的有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