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840)

只是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做,更不愿意做那个第一个冒头说要投降的人,只能保持沉默,才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但现在,尚黎谢做了这个第一人。

他让所有人知道,投降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而且大唐不但愿意接收大论级别的降将,甚至还能给他相应的官职和待遇。

更进一步说,如果真有人想投降,现在也知道该找谁引荐了。

人心动荡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事。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脸上的表情都很沉重。

“赞普,该到了下定决心的时候了。”最后,还是定埃增开口,“她这是打算一点点蚕食我们的土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直到她轻轻伸手一推,吐蕃就会四分五裂。”

作为一个虔诚的僧人,他一向是反对战争的那一派,但当吐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定埃增第一个下定了决心。

反而是赤德松赞始终沉默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终于开口,“用不着以后,现在的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了。”

“赞普!”听到这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充斥着颓丧之意的话,定埃增心头一跳,连忙出声唤道。

赤德松赞看着眼前这位自己视之如娘舅一般的老师,却是忽然笑了起来,他说,“无论如何,我还是吐蕃的赞普,我会为我的国家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液。所以这一战,请让我像英勇的先祖们那样亲自出征吧,班第。”

这话听起来颇为豪迈,定埃增心下却是一片恻然。

因为他能听出赞普话中的未尽之意——如果他注定要成为吐蕃最后一位赞普,那么他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做俘虏和降臣。

他不能拒绝让对方作为一个赞普有尊严地死去。

但这样的时刻,他本该陪伴在赞普身边,就像是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但赞普若是亲征,逻些城就必须要有足够分量的人坐镇,负责调动补给,增援前线。而这件事,交给任何一个人,定埃增都不会放心。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诀别的谶言。

……

收到逻些城的消息时,雁来人在松州。

既然尚黎谢都回来了,那在五个节度分别开启复活点的事,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谁知道战争哪一天就会到来呢?

雁来是这么想的,但她也没有想到,下一刻,就有玩家主动汇报了逻些城的动向——尽管赤德松赞无意张扬,但是一场战争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了,很难瞒得住人,尤其是有心人。

战争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

尽管那声音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吹到这里。

这让雁来生出了几分紧迫感。

好在朝廷和玩家都渐入佳境,没什么需要她操心的地方,可以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启复活点上去。

这回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在两国边境形成一条严密的防御,确定不管打不打、怎么打、在哪打,玩家都能及时赶到现场,并且将战斗控制在国境线外。

毕竟现在有不少活跃在两国边境的人,新活动的成果也都在这里,耗费了玩家不知多少心血,可不能打一仗就毁了。

没有预告、没有仪式感,也没有人陪伴,这是一条属于雁来的、孤独而骄傲的道路。

很多待在边境城市里的玩家,都是在冲天的白光亮起时,才意识到雁来到了这里。

但等他们赶过去的时候,她早就已经离开。

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他们只能不停在论坛上报点,实时更新传送阵地图,直到完成那条金色的线。

然后,有一个玩家突然发言。

——你们看,这条线在地图上,像不像长城?

“长城”这两个字,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

哪怕到了现代,长城的遗址基本都在国境线内——甚至最有名的那一段干脆就在首都附近,但它所饱含的意蕴,却总能在第一时间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

那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是“方内无狗吠之警”,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而现在,雁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尽管它的存在是为了守护大唐的国土和百姓,但这条长城却是为玩家修筑的。

因为大唐没有长城,也没有根植于血脉之中的长城精神。

当这个解读被po上论坛,所有玩家都因为震撼而失语。他们总能感受到这款游戏对玩家的尊重与信任,但是每一次都还是会被打动。

都知道玩家喜欢奇观,这条由复活点连成的“长城”,不正是只有他们能看到的,最特别的奇观吗?

正好上论坛摸鱼的雁来:“……没错,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个解读必须满分。

其实这种高强度的开启复活点,雁来也是头一回,按理说,只要有足够多的气运值,就应该能开出足够多的复活点,但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它同样要损耗人的精神,一两次不会有太大的感觉,十几二十次就不一样了。

雁来这会儿有些疲惫、困倦,但是看完玩家们的脑洞,却突然有些睡不着。

于是她躺在床上,开始琢磨起后续的安排来。

要是真的跟吐蕃开战,那游戏世界的“主线”要不了多久就能完成,也该开始考虑之后要如何为玩家提供更多的乐趣了。

基建、种田、比赛,以及拓展大唐之外的地图,之前玩家提议的那个PVP也可以搞一搞,不过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合适呢……